近日,「2025進博會上海會議活動」產業論壇之一——「2025上海郵輪經濟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辦,論壇發布了2025中國及亞洲郵輪經濟景氣指數及《2025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報告》(郵輪綠皮書)。數據顯示,中國郵輪市場逆勢翻紅,本土品牌市佔率飆升至40%,外籍遊客量暴漲210%,國產郵輪建造再獲突破。
郵輪綠皮書介紹,全球郵輪市場在2024~2025年實現強勢復甦,遊客量預計達3770萬人次,較疫情前增長106%。亞太地區成為增長主引擎,其中中國市場貢獻超半數增量。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客源市場,其復甦節奏顯著快於國際平均水平,2024年母港客流量同比激增,為全球產業注入確定性。
2025中國及亞洲郵輪經濟景氣指數研究團隊表示,中國仍是亞洲郵輪經濟增長不可缺少且重要的支撐,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累計接待國際郵輪376艘次、進出客流量204.7萬人次,較2024年大幅增長28%,年內有望達到250萬人次,繼續穩固亞洲第一地位,標誌著中國郵輪市場已走出恢復期,進入新常態增長周期。基於優化後的郵輪經濟景氣指數評價體系和實時大數據測算,2025年中國及亞洲郵輪經濟景氣指數分別為102.28和102.34,均已恢復至2019年水平之上。
愛達郵輪「愛達·魔都號」單船接待量超35萬人次,推動中資郵輪運營份額從疫情前不足10%提升至40%。國際品牌如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譜」號和「MSC地中海榮耀」號加速回歸,形成「中外並進」競爭格局。未來,隨著第二艘國產郵輪「愛達·花城號」2026年交付,本土品牌有望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中國郵輪入境遊實現跨越式增長,2025年上半年,入境郵輪遊客達5.92萬人次,同比增長210%,其中上海港接待國際遊客近3萬人次。
中國郵輪建造能力實現歷史性跨越,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花城號」於2025年1月完成全船貫通,建造周期較首制船縮短,國產化率提升至近40%。該船總噸位達14.19萬噸,優化了中庭布局和水上樂園設計,可搭載5232名乘客。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通過數位化孿生技術,使設計改單量下降80%,質量檢驗一次通過率達98.86%。本土船供配套率從首制船的30%提升至40%;數位化平臺集成採購、物流、支付功能,使物資補給時間縮短至48小時;關鍵領域取得突破,艙室模塊化系統實現國產化,食品供應通過國際認證,但高附加值設備如發動機仍依賴進口。報告預測,到2030年,中國郵輪供應鏈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
整體而言,中國郵輪經濟呈現「穩的態勢鞏固延續,新的動能加快培育,強的韌性持續彰顯」的特徵,展現出穩固的增長潛力和發展韌性,2025年我國郵輪經濟由韌性恢復的「攀升回穩期」進入到高質量發展的「平穩增長期」。研究團隊預測,2026~2027年中國郵輪經濟景氣指數將繼續平穩增長,並帶動亞洲郵輪經濟景氣指數一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