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安徽船檢:護航水運「細胞」服務產業升級-快遞搜
在安徽加快建設交通強省、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內河航道構築起「黃金水道」骨架,港口碼頭串聯起物流關鍵節點,而穿梭於長江、淮河之上的一艘艘貨輪,正是維繫水運高效運轉的「活力細胞」。 誰在守護這些「細胞」的安全與健康?答案,藏在安徽船檢系統驗船師們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專業裡。 進入11月,淮河兩岸陣陣秋風帶來涼意。這天上午,安徽省淮河船舶檢驗(船員管理)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淮河船檢中心)驗船師肖華山與同事早早來到蚌埠市一家造船廠,對一艘處於建造關鍵階段的船舶開展檢驗。 從甲板鋼材厚度到板材剛性強度,從船舶結構合規性到裝運條件安全性,肖華山手持圖紙逐項核對、細緻檢查,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船舶質量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從造船環節就嚴把質量關,既是對船廠、船東負責,更是對船員生命安全、對水上運輸安全負責。」 作為船檢系統的「老兵」,肖華山紮根一線二十餘年,他所在的淮河船檢中心,是安徽省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省海事中心」)下設的三大直屬船檢分支機構之一,承擔著皖北六市船舶審圖、建造檢驗、海船營運檢驗等重要職責。 近年來,肖華山參與過安徽省交通運輸廳、省海事中心及淮河片區多項重大項目,經手檢驗的船舶從傳統幹散貨船、油船、危險品液貨船,到近年來逐步推廣的LNG新能源動力船,累計達1000餘艘次,總噸位近100萬,見證了安徽船舶產業與水運事業的迭代升級。 「雖然檢驗數量有所減少,但船舶噸位越來越大、載貨能力越來越強,檢驗標準也更嚴;更重要的是,船舶類型越來越多樣,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在肖華山看來,船檢工作的變化,與安徽主導產業加速升級密切相關。 如今,隨著LNG新能源船、可裝載330輛商品汽車的滾裝船等新型船舶陸續「登場」,給全省船檢工作帶來了新挑戰,也推動著船檢工作重心從「常規檢驗」向「服務發展大局」轉變:從檢驗三千噸級內河中小型貨船,到承接40000噸級近海散貨船檢驗;從檢驗砂石、煤炭運輸船,到攻克新能源汽車滾裝船檢驗技術——安徽船檢的「能力邊界」,正隨著全省發展需求不斷拓展。 2024年,安徽汽車產業整車出口量躍居全國第一位,今年前9個月,繼續保持全國首位,「皖車出海」成為推動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給安徽船檢提出了新課題。 然而兩年前,作為全國重要新能源汽車製造基地的合肥,卻面臨著「有車無船」的困境:沒有一艘可通江達海的汽車滾裝船。這其中,包含了滾裝船造船技術難度大和安徽地方船檢機構缺乏相關檢驗經驗的雙重困境。 皖車出海,少不了皖船助力;而皖船建造,也離不開本地的船舶檢驗力量。 為了給「皖車出海」打通水運通道,省海事中心迅速抽調全省骨幹驗船師組建專項項目組,由皖江船舶檢驗中心牽頭集中攻關滾裝船技術法規與檢驗規範,逐項梳理裝載、系固、消防、穩性等核心環節的技術難點,最終形成一套完善的檢驗方案。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24年11月,由安徽省皖江船舶檢驗中心獨立檢驗的首艘330車位內河商品汽車滾裝船,在蕪湖順利下水投入營運。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5艘同類型滾裝船投入使用。現在,安徽造新能源汽車從合肥裝船後,可直達上海港,無縫轉載7000車位遠洋滾裝船,遠銷歐美、中東等地。」省海事中心船舶檢驗部部長周健松介紹,「皖船皖檢」的落地,不僅有效緩解了安徽汽車出口水路運力不足的矛盾,為全省汽車產業出口提供了穩定可靠的運力保障,更在服務全省首位產業發展、推動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服務省內主導產業的同時,安徽船檢還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積極「走出去」深化區域協同。通過與江蘇、浙江、上海等周邊省份船舶檢驗機構對接,共同推進全國船舶「通檢互認」機制建設,參與打造長三角區域船檢「通檢互認」示範區。目前,這項工作已在安徽16個地市全面鋪開,有效打破了區域船舶檢驗壁壘,為長三角航運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安徽方案」。 船只有序通過裕溪閘。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隨著江淮運河全線貫通,安徽「通江達海、幹支聯動」的水運優勢愈發凸顯。展望未來,省海事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始終圍繞船檢高質量發展目標,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持續加強船檢隊伍建設、完善檢驗技術體系、提升服務供給能力,為「水運安徽」建設、長三角航運協同發展及全國船舶檢驗事業進步,注入更多堅實有力的安徽力量。 访问:4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