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電商平臺迎來今年「雙11」大促,除「史上最長」「不湊單」等關鍵詞之外,電商滲透率見頂成為大促期間多方關注的熱點話題。
所謂電商滲透率,通常是指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今年前9個月,這一數據為25%。在此之前的十多年時間裡,電商滲透率呈現波動上升趨勢。直至2023年,電商滲透率到達27.6%的頂峰之後,2024年下滑至26.8%,今年則維持在25%左右。
電商滲透率的增長停滯是否意味著消費的降溫甚至衰退?答案是否定的。相反,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國消費結構的深刻轉型,也即從商品消費為主向服務消費為主的消費升級趨勢。從服務消費中佔大頭的教育文化娛樂來看,今年前9個月,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增長了10.3%,遠高於同期居民人均在衣、食、住等實物消費方面的支出增速。火熱的演唱會經濟、從年初延續到年末的「情緒消費」「IP+消費」……都可視為這一趨勢的表徵。
目前居民通過網上消費的仍以標準化、可規模化的實物商品為主,所以當這些難以通過電商平臺完成交易的體驗式、個性化服務消費支出增加,且增速明顯快於實物商品時,不僅意味著消費結構的「此消彼長」,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電商滲透率迎來了上限。因此,電商滲透率並不能反映消費趨勢的全貌,其增速回落更多體現為居民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
不過,電商平臺以及更廣範圍的線下實物商業設施也都在尋求順勢之道,以期跟上服務消費快速崛起的步伐。今年多個頭部電商平臺整合全域消費場景,通過「即時零售」這一模式打通線上線下,力圖將消費者的「吃喝玩樂購」都覆蓋到位。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數字產品、線上服務、即時電商成為網上零售的亮點,據商務大數據監測,線上服務消費增長20.2%,即時電商銷售額增長24.3%。
此外,不少線下城市商業設施也在加緊與旅遊景點、歷史建築、演藝場館等聯動發展,其目的也在於將這些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服務消費體驗,與實物商品消費連結起來,讓旅遊觀光的「人氣」變成「商氣」,讓「遊客」變成「顧客」。
總之,在消費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下,不管電商還是線下商城,其增長和競爭力的關鍵,都離不開對消費者體驗、信任等層面的精準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