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5》顯示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10.5萬億元-快遞搜
本報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孔德晨)記者30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近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海洋經濟各項工作不斷取得突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0.5萬億元,海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海洋產業結構加快調整,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海洋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及預警監測工作取得成效,海洋經濟對外開放合作不斷深化。
2024年,沿海各地方深入挖掘海洋資源潛力,持續激發海洋經濟活力,推動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積厚成勢,在打造海洋經濟重要增長極方面亮點紛呈:
北部、東部、南部三大海洋經濟圈持續擴能。北部海洋經濟圈新舊動能轉換步伐不斷加快,東部海洋經濟圈海洋經濟一體化發展初見成效,南部海洋經濟圈深海開發與保護取得新進展,2024年三大海洋經濟圈海洋生產總值分別為31899億元、33446億元和37858億元,分別比2020年名義增長33.1%、37.7%和33.3%。
海洋強省、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加速推進。山東海洋科技優勢顯著增強,持續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勢,正式啟用全球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神威·海洋之光」。廣東海工裝備、海上風電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初具雛形,深中通道正式通車,「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在廣州建成入列,全球首臺兆瓦級電解海水制氫裝置成功試運行。現代海洋城市立足自身特點,積極打造海洋經濟發展新高地,上海、深圳、青島等海洋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天津、大連、寧波、廈門等持續深耕海洋優勢領域,在港產城融合發展、海洋漁業、現代航運服務業、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等領域取得突破。
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創新探索更加深入。16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立足自身優勢,圍繞主要示範任務在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天津建成國內首條全國產的海水淡化生產線,威海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遠洋自捕水產品回運率達到90%以上,日照海鐵聯運班列總數達到38條,青島藍谷發布千億級參數「瀚海星雲」大模型,連雲港開行中歐班列911列、增長13%,鹽城獲評「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上海崇明自主建造的全球首款、中國首制江海直達型1.4萬立方米LNG加注運輸船成功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