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特別港務費」影響持續發酵!中美航運博弈蔓延至租船合同!-快遞搜
消息公布當日,國際航運股集體下挫。美國股市開盤後,運輸板塊跌幅居前,從貨櫃航運到幹散貨、油輪,全線承壓。市場一度擔憂,這項「特別港務費」或將對全球海運網絡帶來系統性衝擊。 但隨著業內人士的深入研判與交通部後續政策細化出臺,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政策風暴」,逐漸顯露出更深層的戰略邏輯。 回應301調查:政策背後的地緣經濟邏輯 業內普遍認為,《公告》的出臺,是中國針對美國「301條款」對中國船舶限制措施的一次有力回應。 今年以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多次通過關稅與限制手段,對中國造船業進行「精準打擊」,尤其針對綠色船舶、高端裝備等關鍵領域。而中國此次設立「特別港務費」,無疑是在規則層面上展開的「對等反制」。 但與單純的貿易報復不同,《公告》的用語與結構,透露出極強的政策韌性與空間感。全文不到600字,主體僅明確了收費原則與計算方式,而對執行層面則以「我部將制定具體實施辦法」留有餘地。這一細節,被航運圈資深人士解讀為「預留調整空間」的信號——即在回應美方挑釁的同時,保持政策的靈活性與可操作性。 「涉美」界定:誤讀與恐慌的連鎖反應 政策一經公布,市場出現短暫的「集體恐慌」。 一部分輿論將「對美船舶」擴大解讀為「凡涉美船東、涉美貨主、涉美註冊船舶均在徵收範圍」。如此推論下,全球主流船東幾乎無一倖免——從貨櫃巨頭到穀物貿易商,從油輪航線到散貨運輸——似乎都難以避開這場政策風暴。 一位船東人士指出,這種「泛化解讀」若成立,將引發連鎖反應: 「外資船東在中國進出口航線上的運營將大幅受限,國際糧食與大宗貿易鏈條將遭重創。反而會因競爭對手驟減,導致倖存的承運人擁有更強的議價力,推高運價,從而傳導至出口成本與國內物價。」 這種「輸入性通脹」顯然並非政策初衷。也正因此,理性聲音在市場情緒最高點時迅速出現——認為《公告》應被理解為政策框架,而非最終執行標準。 實施辦法化解市場焦慮 10月14日凌晨,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布《對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別港務費實施辦法》,明確豁免條件,為市場吃下「定心丸」。 文件指出,凡中國建造、或空載進入中國船廠維修的船舶,可豁免特別港務費;同時,明確徵收對象、適用範圍及申報程序。這一「重置豁免條件」的舉措,極大緩解了此前市場的恐慌。 由於中國在全球造船業中佔據超過50%的份額,且大量國際船東運營的船舶系「中國製造」,這意味著即便部分外資船東在名義上「涉美」,其船舶仍可符合豁免條件。這一結果令不少業內人士直言「鬆了一口氣」。 中美航運博弈蔓延至租船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系列事件也推動了航運合同結構的重大調整。 自美國在今年3月對中國船東與中國製造船舶徵收附加費用以來,全球租船市場便已出現所謂「USTR條款」——即在租約中增加與美國制裁相關的風險承擔條款。而此次中國版《公告》發布後,中國貨主與租家迅速以同樣方式回應。 多家租船經紀公司透露,由於對於涉美船舶掛靠中國港口引起的天價港務費的爭議,絕大多數的中國貨主/租家也已經強勢的在合同中加入了中國版本的「USTR"條款,條款中均要求船東承擔相應的因為涉美所可能產生的港務費。 而據一線的租船人士透露,「目前絕大多數接受國版USTR 條款的均為中國船東,外資船東大多選擇沉默。」 這意味著,中美在海運規則層面的對抗,已從政府層面延伸至合同與市場層面,形成一種新的行業「平衡機制」。 資料來源:海運圈聚焦 访问:2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