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萬安訊 (全媒體記者李歆 通訊員陳通才、林海賓)「以前村裡增收渠道少,主要靠光伏發電和一些租金。如今通過技術幫扶,我們流轉110畝農田推行『稻稻油』輪作,村集體增收近20萬元,還帶動周邊群眾一起受益,大家發展產業的勁頭越來越足。」近日,記者在萬安縣窯頭鎮流芳村採訪時,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肖仁丙高興地介紹。
近年來,萬安縣以「黨員、幹部能力作風提升攻堅戰」為抓手,創新推行「支部+地票+村投」「強村帶弱村」「三方得利」「小微產業園」「抱團聯建」「農旅融合」六種發展模式,推動沉睡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有效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既實現「有錢辦事」,也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今年1至7月,該縣135個村集體經濟實現穩步增長,村均經營性收入達21.24萬元,同比增長26%。
「我家0.35畝閒置地通過『地票』入股,每年分紅2300多元,沒想到荒廢多年的老宅基地還能幫家裡增收。」拿到分紅後,芙蓉鎮五豐村村民王華平說。
面對農村土地閒置問題,萬安縣探索「支部+地票+村投」機制,由村黨組織牽頭整合閒置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統一折算為「地票」,再組建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總經理的村投公司,引入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進行市場化開發。村民憑「地票」入股,按佔比參與收益分配。目前,該縣已成立7家村投公司,盤活閒置土地583.5畝,實現收益195萬元,其中村集體增收25.48萬元,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同時,該縣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優勢互補原則,由黨組織作用發揮好、集體經濟強、發展思路清的強村與基礎條件薄弱、地理位置偏遠、自身發展困難的弱村開展結對共建,構建「強村主導產業+弱村配套項目」發展體系,開展組織聯建、產業聯培、資源聯享、人才聯育,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整體提升。目前,該縣已結成35個幫扶對子,覆蓋所有薄弱村,實施合作項目5個,幫助20個薄弱村年均增收5萬元。「我們村原來集體經濟薄弱,後來和南洲村黨支部結對,依託他們的白蓮加工廠一起發展產業,現在村集體年收入超50萬元。」梘頭鎮茅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康永勝表示。
在此基礎上,該縣堅持黨建引領、村級搭臺,採取「支部統籌+企業主導+農戶參與」方式,打造「三方得利」產業基地189個,總面積2.5萬畝,推動產業從「單打獨鬥」走向規模化發展,實現村集體、企業、農戶共贏。目前,該模式已帶動5萬戶農戶增收,村集體增收部分用於基礎設施改造、養老助學等民生實事500餘件。
此外,「小微產業園」「抱團聯建」「農旅融合」等模式同步推進,共同構成萬安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多元化路徑。「我們將持續深化這六種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讓鄉村振興成色更足、底色更亮。」萬安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