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的報導顯示,運輸事故調查委員會(TAIC)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披露了一起令人擔憂的事件,2023年7月24日,散貨船「Achilles Bulker」號在離開紐西蘭陶朗加港後不久險些擱淺。
經過調查表明,此前在幹船塢期間維護不當是導致這一驚險事件的根本原因。
散貨船「Achilles Bulker」號滿載貨物,在引航員的引導下啟航不久便開始偏離航道。儘管船員和引航員都努力試圖重新掌控船隻,但船身開始劇烈搖晃,隨後傳來一連串巨響。
引航員意識到駛回深水區已無望,於是下令拋下雙錨。幸運的是,船在距離航道外僅一米深的水域停了下來。
潛水員在檢查後發現,舵葉已完全從船上脫落,兩天後被從海底打撈上來。經調查發現,在舵葉脫落之前,一個名為舵銷的關鍵部件已經脫落。這個部件對於支撐和穩定船舵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它,船舵系統內就會出現過度移動。
記錄顯示,在2021年的例行幹船塢維護期間,該舵銷組件的重新安裝存在問題,這使得調查人員得出結論,認為當時遵循了不正確的程序。
隨著時間的推移,振動導致重新組裝時使用的薄弱焊縫失效。因此,這使得部件逐漸鬆動,最終導致舵完全失去支撐。
由於這些一連串的故障,它從穩固的位置鬆動後,異常的運動不僅影響了其功能,還對諸如聯軸板之類的連接部件施加了過度的壓力,最終導致了災難性的故障,使其完全斷裂。
散貨船「Achilles Bulker」號本身載重噸位達32729噸,長177米,該船於2003年建造,事發時由中國臺灣方面管理,船上載有運往中國的原木。
在事故後的修復和重新投入使用過程中,恢復工作引發了對之前維護工作中質量保證措施以及參與維修人員監管不足的顯著擔憂。
運輸安全調查局(TAIC)強調,像舵銷這樣的部件是十分關鍵的部件,在維修過程中需要格外仔細。
為降低此類事件在全球海上作業中帶來的風險,天津海事局已發布安全建議,並與中國海事局等機構合作,同時制定計劃,旨在通過與國際海事組織(IMO)等機構合作來提高國際標準。
快遞搜編譯整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