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快遞在包裝、運輸過程中存在損壞和丟失的風險,由此引發的糾紛日益增多。「萬元電腦運輸損壞保價兩千隻賠兩百」等類似話題,曾多次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本月7日,上海的吳女士在某二手交易平臺上賣出一架古箏,成交價為150元。吳女士稱,寄出古箏時有背包,外殼紙板完好,保價500元。7月9日,買家收貨後發現,紙板有破損,導致古箏琴弦斷裂,琴面也有破損。後續與快遞公司的溝通理賠事宜,起初客服回復只賠30元,她投訴以後,客服來電,改口賠付涉案金額的30%,也就是45元。
遼寧鞍山的胡先生快遞保價的則是價值上萬元的限量收藏版雕像,成交價格1萬元。作為買家,他選擇了一家知名快遞企業運輸,並保價到付,保價金額為9000元。7月8日到貨籤收時,他卻發現雕像的重要部件嚴重破碎且不可修復。聯繫運損賠付後,快遞客服答覆只能賠償500元。
一位快遞公司的管理人員表示,快遞公司一般也是委託第三方保險公司對物品進行保價;舉證定損最為複雜,涉及環節多,監控調取難;一般情況下,即使客戶未保價,如果出現遺失也會進行一定的賠償。
消費者對「保價」的理解是快件出現損毀情況,快遞企業就應當按照保價金額進行賠償。而快遞企業的「保價」規則往往是實際賠償時要根據快件的損毀情況確定具體金額,最高不超過保價金額。喬烽長期從事郵政業法律實務,他表示,保價是保險的一類,卻與大眾所熟悉的保險不相同,保價賠償完全是由快遞企業從已收取的保價款中支付,依靠企業自籌明顯來源不足。
此外,提醒選擇保價的消費者,快遞保價不等於100%理賠。郵寄貴重物品,應按實際價值選擇保價服務,切勿因節省保價費用而低估申報。同時,證據留存是關鍵,一旦發生糾紛,留存的影像資料與單據將成為維護自身權益的核心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