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圳在全球34個國際航運中心中位列第八名,口岸服務水平也躋身全球第五。 大連海事大學深圳國際海事可持續發展中心等單位日前在前海和香港同步舉辦2025世界航商大會專題活動「海事可持續發展交流大會」,並發布《達思科(DASC)航運指數報告(2025)》(下稱《指數報告》)與《海上絲路國際航運中心高質量發展評價報告(2025)》(下稱《評價報告》)。兩個報告從動態數據監測與綜合發展評價兩個維度,為中國及全球航運業的綠色化、智能化轉型提供重要參考。 《評價報告》的定量數據源自億海藍、克拉克森等國際資料庫,客觀可比;定性方面共收集了1987份全球行業專家問卷,國外專家佔比56%,綜合權威數據統計與全球專家洞察,從「港口運營、航運服務、海事技術、綠色化、數智化」等十大維度對34個海絲沿線航運中心進行評估。 評價結果顯示,2025年,深圳位居全球34個國際航運中心的第八名,其港口設施居全球第六,港口運營居全球第五,彰顯了深圳世界級的基礎設施與作業效率。同時,深圳口岸服務水平躋身全球第五,支持政策與營商環境排名第六,凸顯與其國際接軌的先進治理能力和市場吸引力。 《指數報告》是我國首個擁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航運指數體系,該指數基於航運、大宗商品、貿易、金融衍生品等多源多模態大數據構建,涵蓋營運運力、船舶估值、市場情緒、海運風險、大宗貿易等數十個細分維度,可立體化、高精度呈現航運市場時空運行規律,標誌著中國在核心航運數據工具上實現國產化突破。 其中,「營運運力指數」是觀測海上交通的「實時雷達」。該指數顯示,2024年以來,中國在國際貨櫃運輸市場的表現可圈可點,運力曲線呈現「先抑後揚、階梯式攀升」格局。2025年4月後指數強勢上行,一舉刷新階段歷史高位。 最新推出的「海運風險指數」,可為船東、貨主、保險機構和監管部門提供全天候的風險監測與決策支持。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行業風險呈持續波動態勢,而最近兩年,海運風險被急劇推高,風險指數在多起事件的疊加效應下接連衝頂,對全球港口與航運體系形成強烈衝擊。 「面對全球航運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亟須凝聚全球共識,共建開放合作的行業發展生態。作為中國海事領域唯一的『雙一流』建設高校,我校正通過構建人才培養共同體、打造戰略科技力量、深化國際合作等舉措,持續為全球海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大連海事大學校長單紅軍說。 深圳市前海管理局首席經貿專家屈宏斌表示,前海正全力構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高地,通過實施「14126」行動計劃,在產業集聚、綠色智能及深港合作方面取得系列突破。「前海將持續深化深港協同,誠邀全球夥伴共拓藍色經濟,攜手賦能海事發展,共創綠色智能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