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在2025(第六屆)快遞業大會上發布了《全球快遞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24年我國快遞包裹業務量為1750.8億件,同比增長21.5%;業務收入為1403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8%。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保持全球第一,實現了月均百億件的跨越式發展。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對記者表示:「我國快遞業務量之所以保持持續高增長,從需求端看,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網絡購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無法逆轉的習慣;從供給端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快遞行業賦予了全新發展動能。隨著製造業與零售業加速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商品流通環節得以持續精簡,流通路徑更趨扁平化,諸多原本通過傳統渠道流通的貨物,逐步轉向快遞網絡開展配送業務。」
國金證券發布研報分析,「反內卷」背景下,多個快遞業務量大、競爭激烈、「價格戰」頻繁的區域已提價,快遞景氣拐點向上,疊加行業旺季將來臨,預計快遞單票價格有望提升。
銀河證券發布研報分析,當前下沉電商等新業態成為主要驅動力,且呈現顯著的輕小件化趨勢。「反內卷」政策成效持續釋放,多地通過設定價格底線、配套罰款機制整治低價無序競爭,伴隨行業格局進一步優化和智能網聯車輛科技賦能,頭部快遞企業發力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高質量發展將繼續作為未來發展方向。
龐大業務量的背後是高效的資源配置,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助力快遞企業從倉儲管理到末端配送,實現智能化的升級變革;「無人技術」在倉儲、運輸和派送環節的使用,提高了快遞時效。在「人工智慧+」行動背景下,我國物流企業積極擁抱數位化轉型,通過技術創新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申通快遞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在數智化方面,AI錯分預警、包裹場內視覺追溯、快遞員GPS全覆蓋等數智應用正從轉運中心全面推廣至末端網點,顯著提升運營精度與服務效率。
順豐科技有限公司公眾號顯示,公司研發了基於運籌、大數據、人工智慧大模型、數字孿生等多種前沿技術協同而生的「順豐超腦」,通過智能化手段幫助包裹匹配最佳運力資源、按時抵達。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快遞業上市公司廣泛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正引發行業深層次變革。在運營端,智能分揀系統通過機器視覺與機械臂協同,實現包裹自動識別與精準分揀,在分揀效率提升數倍的同時,差錯率大幅下降;在配送環節,無人機配送等技術在偏遠地區和緊急場景中突破地理限制,無人車則解決『最後一公裡』配送成本高企的痛點,兩者共同構建起立體化配送網絡。長遠看,人工智慧技術將重構快遞業成本結構,催生按需配送、柔性供應鏈等新模式,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