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氣溫快速攀升,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山行農業公司綜合部負責人陳龍的手機急促震動——彭公數字農場的大棚裡,傳感器捕捉到了溫度波動,系統自動發出調節指南。陳龍輕點屏幕,一場遠程灌溉作業即刻啟動。
這樣的操作,已經成為餘杭區「新農人」的日常。以彭公數字農場為例,一支平均年齡不到29歲的年輕團隊,紮根鄉野,以代碼為犁、數據為種,重新定義農業發展模式。
這批「新農人」的故事,也是瓶窯鎮推動青年入鄉創新創業的生動縮影。2021年,陳龍和團隊成員自主研發了農業ERP與MES系統,將複雜的農業生產全流程濃縮於方寸屏幕之間。團隊充分發揮「網際網路+」思維,將信息技術、在地文化、農場社區、品牌營銷等元素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不僅提升了彭公數字農場的生產效率,每年更是吸引12萬人次走進農場所在鄉村參觀交流。
瓶窯青年人才入鄉創業的舞臺,遠不止於數字農場。在奇鶴村,90後青年劉斌通過「修舊如舊」的設計巧思,將一座廢棄農房蝶變為集童裝商拍基地、網紅打卡點、戶外露營地、創意集成店於一體的「Yuan White」藝術空間。開業首月,便吸引遊客超5000人次;程式設計師出身的韓陳峰,在瓶窯鎮打造了名為「有風的地方」的特色空間,同樣吸引眾多遊客慕名而來……他們帶著創意、熱情與技術回歸,用藝術點亮沉寂的田園,用創新場景激活鄉村的流量與活力。
青年才俊的匯聚與綻放,離不開沃土般的政策支持與生態營造。餘杭區以青年入鄉為抓手,著力構建「三新匯聚」機制。在政策支持上,以「大人才觀」為引領,制定出臺《「青才來餘」入鄉十九條》,設立千萬級人才基金,提供創業補貼、場地租金減免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在平臺建設上,建成「鄉村CEO」培育基地、鄉創空間等載體,為青年入鄉提供成果轉化、創業孵化等一站式服務。在生態營造上,積極適配青年的圈層和場景,在青年集聚點位布局共享會議室、共享廚房、共享書房等服務設施,引入咖啡、餐食、健身等生活業態,不斷增強入鄉青年的認同感、歸屬感。
數據顯示,目前餘杭全區青年人才農創客數量已突破1500名,創建省級農創客共富基地5家,帶動超萬戶農戶增收。 (本報記者李坤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