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記者葉青)記者9月10日從廣州市科協獲悉,在日前召開的2025年廣州市全國科普月主會場活動中,廣州市科協正式發布廣州市自然科學研究系列科普專業職稱評價體系。這標誌著廣州在深化科普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推動科普事業專業化與職業化發展上邁出了關鍵一步,為全國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廣州經驗」。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然而,科普工作者長期面臨「身份認同」和「職業發展」的雙重困境,影響了隊伍的穩定性和積極性。
在此背景下,廣州市人社局、廣州市科協推動組建廣東首個科普專業職稱評審委員會。「該評委會並非簡單嫁接現有體系,而是在自然科學研究系列下,專門增設『科普專業』評審賽道,並配套建立科普專業職稱評審專家庫等支撐機制。」廣州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評價標準的科學性直接決定評審工作的公信力。廣州市科普專業職稱配套制定了評價標準,該標準是全國首個副省級城市科普專業職稱評價標準。其設置高級、中級、初級3個層級,並細化科普研究、科普內容資源創作與傳播兩大方向,對業績和學術成果提出不同層級的梯度化數量要求。值得一提的是,該標準打破了唯論文傾向,認可多元成果價值,覆蓋理論研究、展覽策劃、活動實施、作品創作、平臺運營等多類實踐成果,重點考察科普人員的創新能力、社會影響力以及服務公眾的實效,讓評價標準更貼合科普工作的本質特點,吸引和集聚更多優秀人才投身科普事業。
廣州市科協有關負責人說,這一標準回應了廣大科普工作者的迫切期待,讓科普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看得見、算得清、走得遠」,讓職稱真正成為衡量其能力和貢獻的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