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海洋經濟總量連續30年全國居首錨定海洋強省目標,廣東海洋經濟總量已經連續30年居全國首位。8月31日,由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能源局指導,中國廣核集團主辦的廣東海洋能源產業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深圳舉行。本次大會以「向海圖強能創未來」為主題,集中展現廣東作為海洋經濟大省在海洋能源產業發展中取得的成績,研究探討海洋能源發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共繪廣東海洋能源高質量發展新藍圖。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全國第一2024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海洋傳統優勢產業增加值突破6800億元,同比增長7.5%。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達411億元,同比增長8.3%。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海洋能源產業蓬勃發展,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1251萬千瓦,較「十三五」末增長10倍,躍居全國第一,已建成集風電研發、製造、安裝、運維、檢測為一體的海上風電產業鏈,產業發展躋身全國領先水平。廣東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能源科技協同創新,建成一批國家級能源研發創新平臺。產學研協同發展、深度融合,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其中,在海上風電領域,中廣核陽江500千伏海上風電無功補償站、南方電網三山島海上風電柔直輸電工程、明陽智慧能源集團「明陽天成號」雙轉子漂浮式海上風電平臺等一批首創性科技成果在廣東落地,引領廣東海上風電不斷攀登行業高峰。「能源+」模式不斷拓展新邊界廣東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積極探索海洋能源融合發展新路徑。據介紹,全球單體最大抗颱風型風漁融合網箱平臺——汕尾市「伏羲一號」建成投放首期魚苗,全球首臺半潛式波浪能養殖平臺——「澎湖號」已持續示範運行六載,這些標杆項目與「湛江灣1號」「恆燚1號」「海威2號」「明漁一號」共同構成「粵海糧倉」璀璨矩陣。廣東已構建起風、漁、旅及融合新業態新模式的產業鏈條。這些創新模式不僅延展出「能源—養殖—冷鏈—文旅」的融合發展軸線,更催生出「風電—制氫—甲醇—航運」的綠色能源產業鏈,展現出「鏈式思維」重構海洋產業生態的強大動能。會上,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與深圳港集團有限公司就「綠色船燃產供銷一體化戰略合作項目」、國家電投集團廣東電力有限公司與謝和平院士團隊就「海上風電驅動兆瓦級海水原位制氫首臺套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與中集集光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就「抗颱風兆瓦級海上浮式光伏示範項目」進行了籤約,大會還啟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船燃產業創新聯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