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因設置虛擬號,開通會員也無法享受超時減免!虛擬號收快遞,槽點怎麼這麼多?-快遞搜
自2022年起,隱私面單、虛擬號碼等個人信息去標識化技術在全國快遞行業迅速推行,成為應對信息洩露風險的利器。可以說,這項技術本身切中了市民對於信息安全的隱憂,然而,伴生的吐槽聲也始終沒有淡去。 近日,張先生向記者反映,最近一段時間,他的快遞總是被悄悄放入快遞櫃,壓根收不到送達簡訊,有時候連取件碼都無法顯示。對此,快遞櫃服務企業向張先生解釋稱,這是因為購物平臺設置了「虛擬號碼」,企業沒有得到授權,無法獲取收件人真實的手機號碼。
張先生回查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收到簡訊,購物平臺上也沒有取件碼。 此前,記者曾關注過這一問題,可2年過去了,這一裉節怎麼還在困擾消費者?消費者購物的隱私和便利到底該如何平衡? 虛擬號碼快遞要順利收取,需要授權? 儘管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戶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設施,但在小李租住的社區內,未通知用戶就將快遞放入快遞櫃的現象依然普遍。為了減少快遞長期存放產生的費用,她專門付費開通了可以享受「超時免費取件」的豐巢快遞櫃會員服務。 然而,最近她發現,這項服務因為「虛擬號碼」打了折扣:在唯品會上下單了幾件商品後,她沒再關注物流信息,等到再次登錄時才發現商品早已被投遞到快遞櫃。「我翻了手機,根本沒有收到取件的簡訊,購物平臺上也沒有取件碼。」這讓她有些摸不著頭腦。隨後,客服給出了同樣的說法:購物平臺商默認使用了虛擬號碼發貨,關聯的真實信息沒有授權給快遞櫃企業,導致快遞入櫃後她無法收到簡訊和取件碼,客服也查詢不到,需要聯繫快遞員獲取,再取出快遞。無奈,小李只能聯繫快遞員,一個個詢問取件碼。
小李告訴記者,沒有取件碼的她,只好給快遞員打電話一個個查詢。 小李前去取件時,發現幾個快遞均已超過免費存放時間,需要額外支付保管費。「按理說充了會員是不用付這筆錢的,但豐巢客服說,購物平臺設置的虛擬號,跟開通會員的手機號不一致,所以無法享受優惠」,多番溝通無果,小李被迫先行支付了這幾個快遞的超時「保管費」,但她有些不解,如今大多數購物平臺都設有虛擬號碼,這樣一來,會員能覆蓋的範圍豈不是十分有限?而且,她發現,每個平臺設置虛擬號的規則也不一樣,究竟哪個能用上權益,哪個用不上權益,消費者在充值會員時似乎並未得到有效提示。
客服稱,由於虛擬號和開通會員的手機號不一致,無法享受寄存優惠。 記者查詢發現,豐巢在《暢存服務協議》中確有「號碼保護包裹」的相關取件費用規定:如收件人未及時操作真實手機號授權,則第三方可能拒絕向豐巢提供收件人的真實手機號,可能導致無法適用暢存特權免暢存費,無法適用親友代取服務以及無法直接接受豐巢的取件通知或即將滯留通知……
快遞櫃企業的用戶協議裡,對「號碼保護包裹」有專門的條款說明。 所謂授權,在豐巢小程序在線客服的入口處有相關提示,用戶可按照操作提示在相關的購物平臺上予以授權,讓豐巢獲取到真實的手機號碼,不過覆蓋的平臺十分有限。「幾大主要購物平臺都默認勾選虛擬號碼,有的平臺都不知道該怎麼取消,而且快遞入櫃前豐巢也沒有盡到提醒義務,提前提醒消費者注意包裹是否已授權」,小李忍不住吐槽。 小李透露,撥打投訴電話後,快遞櫃企業退回了相關費用。可她的遭遇卻並非個例,記者調查發現,使用虛擬號導致取件不暢的問題在快遞驛站中同樣存在。 小楊8月初下單購買了一箱麵包,直到8月18日手機彈出購物平臺的確認收貨提醒時,他才發現,麵包早在8月10日就被家附近的快遞驛站代籤收了。「可這中間我沒有收到過任何簡訊,這麼熱的天,麵包放了這麼久早壞了。」他聯繫快遞員等各方後,才知道原因和快遞櫃類似,自己下單的購物平臺上設置了虛擬號,快遞驛站無法獲取用戶真實號碼,如果快遞員不打電話,簡訊通知根本無法發送給用戶。 「我沒有收到貨,由此造成的損失該由誰來承擔?」接連聯繫了快遞員、快遞公司、購物平臺,幾方都稱「跟自己無關」,「後來我打電話投訴,商家承擔了這筆費用並補發商品,其實完全可以避免的」,小楊無奈道。 各驛站數據對接情況不同 虛擬號碼帶來的困擾是雙向的:消費者在收件環節頻頻受阻,另一邊,驛站工作人員同樣叫苦不迭。 閔行區七寶鎮一家菜鳥驛站,每天平均可收取1500個快遞,其中有一大半都用了虛擬號碼。由於快遞量大,代收快遞時驛站並不會一一給用戶打電話,而是通過入庫後自動發送簡訊的方式告知用戶。不過,用戶要收到簡訊通知,有一步不可或缺:這些虛擬號碼必須和真實號碼進行關聯。
七寶鎮某個快遞站點,正在進行分揀。 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已有不少平臺和驛站進行了數據對接,掃描快遞面單後,後臺會顯示用戶的真實信息,並自動推送取件通知,完成入庫流程。但也有幾個主流購物平臺沒有完成數據對接,「有兩家(購物平臺)的快遞經常出現問題,簡訊通知不到,有時候電話也打不通,快遞就滯留很久。」而且,他還提到,驛站本來是24小時自助開放,顧客可以自行取件,可現在收不到取件碼的情況時常出現,工作人員就只能通過訂單號協助查詢,「特別是代買件,還需要聯繫親友核實訂單號,增加了不少工作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準備再購入一個可用訂單號收取快遞的設備。 徐匯區田林街道某快遞驛站,也在想辦法減少關聯的真空地帶。正在處理入庫的快遞員小陳告訴記者,之前有生鮮快遞使用虛擬號碼導致買家沒收到信息,再來找的時候發現商品已經腐爛,「扭頭就把我們舉報了,當時還罰了驛站的款」。為此,驛站開始嚴格要求快遞員在驛站系統裡做好「虛擬號轉真實號入庫」,他採取的方式是逐個撥打虛擬號碼聯繫用戶詢問真實號碼錄入系統。「但剛說明來意,對方就警惕地懷疑我在詐騙。」旁邊的另一個快遞小哥則插話說:「這還不算最麻煩的。上次我錄入一個虛擬號時,發現顯示出來的姓氏和號碼末四位與之前關聯過的另一個用戶一模一樣。當時沒多想就直接關聯了,結果把取件碼發錯人了。」 然而,在黃浦區打浦橋街道的一家快遞驛站,記者卻聽到了截然不同的說法。這家驛站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用的快遞收發App,掃描快遞面單後基本上可以看到所有虛擬號碼關聯的真實信息,「我們這沒有因為虛擬號碼出現過啥問題,可能還是快遞櫃遇到的多一點。」他告訴記者,之所以會出現差異,跟驛站所使用的系統有很大的關係,「有的系統對接的數據沒有那麼全,導致不同片區的消費者的感受不一。」 也就是說,虛擬號碼的使用會不會影響末端派送環節的便捷性。究其核心,還是在於「快遞業上下遊企業對各自掌握的用戶數據共享不夠,電商平臺與寄遞企業、寄遞企業與驛站之間存在一定信息壁壘。」此前,北京郵電大學郵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國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示過對這一問題的擔憂。 虛擬號本是保護隱私的進步之舉,卻在末端配送環節造成了新的流程重塑和效率挑戰,以及由此產生的溝通與信任摩擦。要破解這一困局,不能僅靠末端驛站的單打獨鬥和快遞員的額外付出,更需要從源頭打通數據壁壘。呼籲電商平臺與物流公司、末端驛站加強協作,通過技術接口實現上下遊數據的互聯互通,將虛擬號自動關聯功能前置到發貨環節;同時規範聯繫流程、統一外呼標識,消除用戶疑慮。唯有讓技術進步與末端實踐同頻共振,才能讓隱私保護真正便民利民,不再成為困擾「最後一公裡」的難題。 访问:5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