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9時50分,隨著滿載電煤的73003次2萬噸重載列車駛出位於山西大同的湖東火車站,有著「中國重載第一路」之稱的大秦鐵路累計貨運量突破90億噸,開創鐵路重載領域單條鐵路貨運量新的裡程碑。
大秦鐵路西起山西大同、東至河北秦皇島,全長653公裡,承擔著全國各大電網、發電集團、300多家主要電廠和6000多家工礦企業的生產用煤運輸任務,煤炭運量佔全國鐵路煤運總量的1/5,用戶群輻射26個省、市、自治區,是連接我國山西、陝西、內蒙古西部「三西」煤海與大海的「西煤東運」重要能源通道。90億噸的煤,用大秦鐵路載重80噸的重載車輛裝,需要1.13億輛車,連接起來可以繞地球赤道35圈。
從1988年12月28日一期工程竣工、1992年12月21日全線開通運營以來,大秦鐵路年運量伴隨著國民經濟發展需求而不斷突破。年運量從1989年的2000餘萬噸一路攀升,2018年創下4.51億噸最高紀錄。累計運量於2004年首次達到10億噸,用時16年;2008年實現第二個10億噸,用時4年;2011年實現第三個10億噸,用時3年多;2012年以來,每隔2年半就跨上一個10億噸臺階。如今,大秦鐵路已具備常態化運輸4.5億噸的年運輸能力,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著有力的運輸支撐。
開通30多年來,大秦鐵路在沒有成熟經驗可循的條件下,堅持創新驅動,實現鐵路重載技術趕超。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大秦鐵路成功實現了萬噸、2萬噸重載列車常態化開行,形成了一整套以「產運需」對接、「集疏運」協同、「速密重」並舉為主要特點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載運輸體系,並成功運用於瓦日、浩吉等多條重載鐵路。2014年4月2日,長近4公裡的3萬噸重載列車在大秦鐵路試驗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幾個掌握3萬噸鐵路重載技術的國家之一。2018年,在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的共同見證下,「重載鐵路技術研究中心」在國鐵太原局正式揭牌。2020年2月,新一代重載組合列車無線同步操控系統在大秦鐵路試驗成功。近年來,重載列車輔助駕駛、新型可控列尾運用等前沿技術研究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大秦鐵路歷經三次大規模擴能改造,基礎設施、工裝設備持續迭代升級。鋼軌更新至第五代,實現高性能、長壽命、高強度;牽引動力升級更換為國產的大功率電力機車;載重80噸的C80系列和C80E系列重載車輛成為大秦鐵路標配;全覆蓋應用5T設備,動態檢查和跟蹤監控車輛運行狀態;基於雲技術的「供電6C數據分析報警平臺」全面應用;調度集中系統(CTC)已升級至第三代,將列車運行由人工指揮變為計算機智能調控;GSM-R網絡基站、GSM-R雙核心網和無線雙網改造讓列車信息傳輸更加穩定可靠。開通30多年來,大秦鐵路發揮運量大、能耗低的優勢,致力減汙降碳、綠色發展。據測算,鐵路每增加1億噸貨運量,可比燃油汽車完成同等運量節省能耗約110萬噸標準煤,少排放二氧化碳270.6萬噸。大秦鐵路完成90億噸運量,相當於節約能耗990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4億噸,致力於保護綠水青山。
如今,越來越多的數位化、智能化生產系統賦能大秦鐵路。數字模擬駕駛艙為重載列車的司機培訓保駕護航。重載列車平穩操縱評價系統對司機駕駛過程的每一個動作進行拆解打分,提高操縱的精準性與安全度。數位化檢修車輛,讓檢修整體效率提升20%。動態圖像檢測系統把1萬噸重載列車故障智能識別速度由每列18.8分鐘壓縮至8.8分鐘,2萬噸重載列車由每列26.9分鐘壓縮至15.4分鐘,大秦鐵路的運輸安全性和效率正在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