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平臺經濟「反內卷」亟尋突破口-快遞搜
當前,中國著力統籌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湧現,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但與此同時,一些傳統產業亦在艱難轉型中,部分企業未能有效培育新質生產力,陷入「內卷式」競爭的泥潭。 面對與高質量發展之路相悖的「內卷式」競爭,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從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到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再到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其寫入年度重點工作,政策路徑清晰、力度空前。相關部門亦在堅定推進落實中,今年以來,市場監管總局召集光伏、汽車、電商三大行業龍頭企業座談;商務部則表示將針對汽車行業存在的「內卷式」競爭現象,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加強綜合整治與合規引導。 業界認為,在「內卷」問題相對集中的行業裡,電商行業是高發地。平臺經濟「算法革命」在為經營主體創收營利帶來諸多技術便利的同時,也成為供需關係失衡與資源配置低效問題加劇的間接推手。「反內卷」綜合整治將給平臺經濟帶來哪些影響?走穩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平臺經濟還需哪些層面的助力? 「卷」 出諸多問題 業界普遍認為,「內卷式」競爭是圍繞特定市場空間的低質競爭、重複競爭。主要表現在,企業為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不斷投入更多精力和資源,但並未帶來技術進步,反而導致整個行業利潤下降。 浙江工商大學伍蓓教授直言,當前平臺的「內卷式」競爭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同質化價格戰。平臺的商品、物流出現超低價,導致行業利潤率急劇下降,平臺上的部分商家陷入「不降價沒訂單,降價沒利潤」的困境。二是平臺獲客成本高。平臺獲客成本一路攀升,部分賣家廣告支出在其銷售額中的佔比高達35%,但轉化率持續下降。三是品牌價值缺失。部分商家過度依賴低價策略,供應鏈質量下滑,創新能力不足,難以建立用戶忠誠度,陷入「有銷量無品牌」的困境。 談及平臺緣何出現「內卷式」競爭,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劉學文副教授將其歸因為平臺的技術經濟屬性、資本驅動邏輯以及外部監管環境。首先,網絡效應具有天然的規模擴張和市場集中趨勢,易形成「贏家通吃」局面。加之平臺服務同質化,用戶黏性不強,直接導致平臺為爭奪用戶展開激烈競爭,引發前期的「燒錢大戰」與後期的市場壟斷。此外,作為平臺運營核心的算法,既有「黑箱」特性又被賦予「隱性控制權」,能高效實施價格歧視,並為平臺轉嫁成本、操縱規則創造了條件。其次,資本邏輯是關鍵推手。風險資本驅動平臺通過持久消耗戰獲取市場控制權。即便在獲得線上流量入口後,許多平臺仍能長期維持虧損運營,其目的就是以資本優勢拖垮對手。在此過程中,平臺對商品交易總額(GMV)增速的過度追逐導致重短期增長、輕長期價值的本末倒置,將價格競爭置於技術與服務創新之上。最後,制度規制存在滯後性。現行法律法規難以規範大數據、算法共謀、新型用工關係等新業態。 在中國人民大學風險資本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馬玉榮研究員看來,「內卷式」競爭對平臺、行業均造成了深層次的負面影響。對平臺企業而言,「內卷式」競爭造成自身盈利能力下降、用戶黏性降低、創新動力抑制、服務品質滑坡等,例如餐飲外賣投訴量激增,差評集中在「質量下滑」「口感變化」等方面。對行業發展而言,中小平臺與商家陷入生存危機,閉店風險激增。同時,部分企業將原本應投入研發領域的資源轉向打價格戰,長此以往導致行業創新停滯。對國家而言,「內卷式」競爭導致資源配置扭曲,資本過度湧入低效補貼戰,擠壓了實體產業升級空間。 「破」 需多方合力 「近年來,平臺經濟的『內卷式』競爭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從電商直播的『全網最低價』到外賣平臺的『百億補貼』,非理性競爭的陰影蔓延至多個領域。這種以價格壓榨、資源透支為核心的模式,表面上是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實則暗藏系統性風險,亟須多方協同治理。」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陳禮騰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道。 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事關擴內需、穩就業、惠民生,也事關賦能實體經濟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正因如此,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中——7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對外公布,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針對平臺的違規行為作出了多項規定,涉及大數據殺熟、低價傾銷等方面。業界認為,此次修訂旨在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市場價格秩序。 無獨有偶,8月23日,《網際網路平臺價格行為規則(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行為規則」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引導經營者依法自主定價,二是明確經營者價格標示要求,三是規範經營者價格競爭行為,四是構建協同共治機制。 「行為規則」在保護經營者自主定價權的基礎上,按照促進發展和監管規範並重,事前引導和事中事後監管相結合的思路,構建透明、可預期的常態化價格監管機制。根據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現行規定,「行為規則」從引導經營者依法自主定價、規範價格標示和價格競爭行為等方面,為經營者提供明確的行為指引,引導經營者自覺規範價格行為,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面向未來,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仍需爬坡過坎,有待各方形成強大合力。 寧波新東方工貿有限公司執行長朱秋城直言,平臺經濟應摒棄低價模式,去做模式創新、場景創新、應用創新。首先,平臺應緊跟產業導向,從「流量算法」走向「產業算法」,比如結合「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其次,可結合區塊鏈等新技術,破解低價模式、內卷模式;最後,可創新商業模式,從單純的廣告收費轉型為「訂閱+增值服務」模式。 劉學文亦建議平臺經濟應從消費網際網路走向產業網際網路,發揮平臺數據處理、算法匹配優勢,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為企業提供從需求預測、柔性生產到供應鏈金融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陳禮騰認為,治理「內捲化」競爭需平衡市場活力與監管力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網絡交易平臺規則監督管理辦法》等法規,嚴管算法歧視、強制「二選一」等壟斷行為;另一方面,推動企業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創造」,如鼓勵技術創新、服務升級與差異化賽道開拓。地方政府則需摒棄「稅收優惠比拼」的招商邏輯,轉向產業生態培育。 馬玉榮提醒,在「反內卷」綜合治理過程中要平衡政府監管的必要性與平臺自主經營權,明確監管邊界,創新監管方式,鼓勵平臺自律。在制定和實施競爭政策時還需平衡促進創新和維護公平競爭之間的關係。「過於嚴苛的監管可能抑制創新,過於寬鬆的政策則可能導致壟斷。因此,政策制定者需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既要鼓勵企業創新,又要確保市場的開放性和競爭性。 访问:1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