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韓國仁川港一處貨櫃堆場發生爆炸。調查顯示,引發事故的馬士基(Maersk)貨櫃內實際裝有未申報的液化石油氣(LPG)鋼瓶及其他易燃物品,與申報內容嚴重不符。
儘管爆炸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其衝擊力導致周邊13個貨櫃及堆場鋼製圍欄受損。由於需動用起重機清理現場,碼頭卸貨作業一度中斷。
上周公布的調查結果進一步披露,該貨櫃內實際裝載了三個LPG鋼瓶、12個丁烷氣罐、一個車用LPG鋼瓶以及一輛LPG動力小型多功能車。而此前向仁川海關提交的文件卻聲稱,箱內貨物為運往中國和加納的二手車。
韓國執政黨共同民主黨議員Heo jong-sik對此表示,這是一場「因貨物申報疏忽與監管鬆懈引發的人為災難」。他警告:「若該貨櫃在船舶航行途中爆炸,後果將不堪設想。仁川作為二手車出口樞紐,海洋水產部、韓國海關廳及仁川港灣公社等相關機構必須審查現有出口管理機制,並加強危險品管控,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這起事故也再度引發航運業對危險貨物瞞報、誤報問題的高度關注。事實上,馬士基此前已公開指出,貨物申報不實是貨櫃航運業面臨的一大隱患。作為應對,該公司已於上月宣布,將對未按規定申報危險品的客戶處以相應罰款。
此次仁川港事件為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確保貨物申報的真實性與透明度,加強從源頭到港口的全鏈條監管,已不僅是單一企業的責任,更是需要託運人、貨代、船公司及港口當局協同履行的核心安全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