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株洲高新區「破繭」新生__快遞搜
發展觀連著政績觀。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破除「內卷式」招商引資亂象,尤須校正政績觀偏差。 起步於1992年的湖南株洲高新區,用2021年下半年的一場主動變革,換來「破繭」新生。 有舍,擠掉水分,數據斷崖式下跌—— 引進項目數、合同引資額分別由2021年上半年的51個、401億元驟降至下半年的14個、33.38億元。 有得,築牢底盤,發展步子更穩當—— 合同引資額持續反彈,從2022年的128.03億元增至2024年的220.56億元;履約率連年攀升,2021年至2024年分別為52.31%、88.46%、100%、100%。 增減之間,照見發展觀之變、政績觀之變。 「地方在推動經濟發展特別是招商引資時,哪些能幹哪些不能幹有明確規矩,不能各行其是」。 「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多做一些功在當代、利在長遠、惠及子孫的事情」。 ………… 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領航定向。 保持定力,拒絕「內卷」,株洲高新區堅持以正確政績觀、發展觀引領招商引資工作,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 湘水浩蕩,逶迤北去,激起高質量發展新的浪濤。 表與裡—— 求真務實,踐行正確政績觀 不花錢,沒優惠,能引來項目? 擱在前幾年,魯賢君不敢言。 他是株洲高新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雙創中心」)主任,為招商引資,天南海北跑了10餘年,「那時候靠『卷』,拼政策、拼補貼。」 有一次,他與一家企業洽談,對方張口就要3000萬元搬遷補貼。誰知,這邊還在匯報,那邊已傳來消息:有城市出價上億元,半道「截和」。 從最初拉關係、靠人脈,到零地價、廠房代建,再到固定資產投資補貼20%到30%、增值稅地方留存部分返還5到7年……彼時,一些地方人為製造「政策窪地」,給予各類優惠,把招商引資變成了「花錢買項目」。 「早前的優惠政策五花八門,我們用了一個月、梳理了3次才摸清楚。」株洲高新區經濟合作局局長李浩唏噓不已。 亂象紛呈、無序競爭背後,是錯位的政績觀、發展觀作祟。 「數字出官,官出數字」,動輒是百億元級項目;包裝項目,圈成百上千畝地,編個好聽的故事,到頭來「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2014年,《國務院關於清理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印發,全面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但路徑依賴形成,誰都不肯「慢下來」。 「看上去繁花似錦,實際上危機重重。」株洲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天元區委書記鄔凌雲,對2021年上任時的景象記憶猶新。 作為株洲高新區的平臺公司,株洲高科集團有限公司負債最多時超過600億元。 這是什麼概念?有人算過一筆帳:一年光利息就30多億元,平均每天800多萬元。市場行情好時,株洲高新區商業用地一畝約400萬元。以此換算,相當於每天「丟掉」兩畝地。 重顯績輕潛績,重面子輕裡子,不計代價的「大手筆」,嚴重透支地方財力。 「天元區一度成了全省債務最高的城區,幾乎每天都有債務到期。」那時鄔凌雲「愁得睡不著」,「寅吃卯糧,早晚會餓死。」 放眼全國,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高質量發展已成共識,依靠土地財政支撐園區快速發展、「以商補工」的傳統模式難以為繼。 緊急叫停! 經過研判,株洲高新區新一屆黨工委決定:依法終止多年未有進展、徒有「華麗外表」的幾個所謂的「大項目」。 「這可是違約,要賠死人的!」「等著吧,後邊的麻煩多著呢!」……部分不了解其中原委的園區幹部議論。 然而,數年過去,時至今日,自知理虧的投資方連個電話都沒敢打來。 亮出底線! 堅決糾偏,2021年8月,出臺《關於招商項目洽談的七條意見》:「購地項目的招商政策,堅決不能突破零地價底線」「對於土地需求超出200畝的購地項目,慎談」…… 政策「急轉」,不少幹部一時無所適從。李浩坦言,「過去一直這麼幹,其他地方也這麼幹,怎麼突然就行不通了?」 破沉痾、除頑疾,從「困」到「醒」,解扣得從根上解。 「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成為領導幹部政績觀的重要內容」「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 2021年8月,株洲高新區連續3天開展多場思想大討論,直面問題,坦誠相見,用新思想新理念滌蕩幹部職工心靈。眾說紛紜中,來自株洲市委的堅定支持,也為株洲高新區送來「定心丸」。 少打小算盤,多算長遠帳,才能把「蛋糕」做大。 求真務實,穩紮穩打。株洲高新區爬出「泥潭」,連續兩年實現履約率100%。在今年初召開的湖南省招商引資工作座談會上,株洲高新區作典型發言,是唯一的園區代表。 「客觀說,我們匯報的數據不算好看,但紮實、真實。」鄔凌雲深知,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涅槃還遠未實現」。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為株洲高新區邁出的關鍵一步。 破與立—— 刀刃向內,構建發展新生態 株洲高新區有一「怪」—— 園區機構設置與政府部門無一對應,且不具審批職能。 「沒有權力,只有服務。」株洲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劉智勇的話,折射園區角色之變。 2022年6月,告別了政策「急剎」之初的動蕩,逐漸走上正軌的株洲高新區,開啟機構改革。 此前,株洲高新區與天元區「園政合一」。園區機構重指標、抓管理的風氣盛,求實效、優服務的意識弱。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形之手」精準出手,才能和「無形之手」良性互動。 「從開發、管理思維向服務思維轉變。」鄔凌雲意識到,剷除「內卷式」競爭的病灶,改革勢在必行。 有為才能有位,有位必須有為。 區管幹部,能上能下;管委會200多名在編人員,全部考試競崗,最終只留下60多人。 內設機構全部重建,「三定」方案不設框架,想通了、試好了再寫進去。 鄔凌雲直言:「不與政府部門對應,避免部門聚焦、糾結在考核任務和指標數據中;各部門自己找活幹,無事可做的就沒必要存在。」 破立並舉,煥然一新的,不只是架構,還有運行模式。 新組建的「六局一中心」,只幹一件事——服務。 項目服務局,負責項目建設流程「攻堅」。技審分離,簡化流程,辦理時間壓減近50%;既管代辦也盯進度,企業只進一扇門。 株洲千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因新藥上市時間緊迫,且已10多年沒搞過建設,去年底決定異地購買現成的生產線。 「能不能本地新建?」株洲高新區誠意滿滿。 「論綜合成本肯定划算,但滿打滿算還剩14個月,不現實!」千金藥業副總經理龔雲心裡直打鼓。 項目服務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聯合辦公,當天就拿出流程節點表。 「手續專人代辦,全流程按節點推進,一天都沒耽擱。」龔雲很驚喜。 「引得來、落得下、活得好」。「六局一中心」各負其責,覆蓋企業和項目全生命周期。 拼服務,也拼本事。 株洲高新區組建9個產業學習小組,精學細研。來自北鬥產業學習小組的魯俊,與同事拿出一套規劃有20餘條航線、風險規避完備的低空應用場景落地方案,打動了順豐旗下的豐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他們是真懂真幹!」公司負責人豎起大拇指。 魯俊也有收穫,「以前是『萬金油』,現在要『打深井』。」 以學促幹,全員賦能。在株洲高新區黨工委委員、天元區委常委龍潭看來,「招商引資不只是招商幹部的事,而是園區每個幹部的事。」 回歸產業規律、經濟規律,要進一步釐清政府與市場邊界。 「研究給政策的會開了不知多少,研究不給政策的會少見。」株洲高新區招商引資工作研討會上,一句玩笑話,道出不尋常。 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 近年來,中央重拳出擊,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2024年8月《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施行,明確對政策措施的審查剛性約束; 2024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今年7月初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規範地方招商引資,加強招商引資信息披露; 今年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市場競爭秩序持續優化。 聚焦重點難點,清除頑瘴痼疾。湖南出臺細化措施,規範和優化招商引資政策舉措。 「2021年8月以來的主動轉型,對於現階段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兩級工作安排,減少了陣痛期,縮短了適應期。」李浩的話引起共鳴。 以「快走一步」的行動自覺,構建發展新生態。株洲高新區以市場為主導、以服務為宗旨,開展「招商重整強化行動」,更加注重從產業投資中挖掘機會,更加注重在創新創業中培育「種子項目」。 「『內卷』本質是低效的不公平競爭,會造成多輸。」株洲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黃繼軍深信,「謀求多贏,必須真正把新發展理念落實到行業發展、產業培育、市場競爭全過程。」 重整旗鼓再出發,株洲高新區直面更高水平競技。 量與質—— 因地制宜,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雙創中心副主任雷嵐,說起一「大」一「小」兩段經歷。 70億元大投資,停留在紙面上。多年前,區領導赴外地接洽企業,人還在返程途中,籤約儀式就開始布置。場面熱熱鬧鬧,項目卻不了了之。 一個小項目,延鏈補鏈強鏈。煙臺永潤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為株洲麥格米特電氣有限責任公司配套壓鑄件多年,物流距離超1500公裡。今年2月,新生產基地落戶株洲高新區,兩家公司相距僅3公裡。 「過去,金額越大越好,數量越多越好;如今,不看面子看裡子,合適的才是最好的。」雷嵐總結。 大與小、量與質,折射發展觀。把經濟發展僅僅理解為數量增減、簡單重複,是形上學的發展觀。 「一度規劃了十幾條產業鏈,企業只要來就給政策。」株洲高新區產業發展局副局長何成鋼反思,「到處鋪攤子,反而積累、激化了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 出路,在高質量發展,在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不過,株洲高新區地處中部,不沿邊不靠海,也不在省會城市。不拼政策,不給優惠,能挑到「好菜」? 走企業,聽聞真實感受。 總部位於廣東深圳的光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超材料領域的領軍企業,為擴產先後考察逾百個城市。去年9月,株洲高新區勝出。 憑啥勝出?光啟技術株洲基地負責人黃政新舉例,「依託株洲職業教育大學城,1000餘名新招工人不到一個月就上崗,解了燃眉之急。」 不僅如此,這裡還有光啟技術的上下遊配套企業,更有成熟的產業集群生態…… 招商引資不是「政策突擊戰」,而是「價值持久戰」。 「招引好項目,關鍵在於能否發揮好比較優勢,走內涵式發展的路子。」株洲市委書記曹慧泉說。 找準定位,弄明白擅長什麼—— 株洲擁有兩個國家先進位造業集群。聚焦先進位造業,株洲高新區進一步明確主攻方向:以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為主導,以新材料、電子信息為特色,壯鏈集群。 廓清迷霧,想清楚依靠什麼—— 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支點在生態。「企業落戶,要考慮辦事靈不靈、配套強不強、成本高不高等多重因素。」鄔凌雲覺得,「良好的產業生態,才是企業最需要的『小氣候』。」 謀定而後動,看準了就抓緊幹。 外引,補產業鏈「拼圖」,促生態圈擴容。 「過去貪大求全,標準廠房一哄而上,多的時候近半閒置。」高科集團董事長姚紅波介紹,「如今『量身定製』,閒置廠房基本消化,急需拓展新空間。」 內育,營造優良環境,厚植肥沃「土壤」。 高端儀器設備投入門檻高,令中小企業和創新創業團隊望而卻步。雙創中心牽頭,整合園區企業科研儀器資源,打造科研設備「共享超市」。 把準需求,精準適配,劉智勇笑言,「我們或許還做不出『豪華餐』,但一定得做好『特色菜』。」 「二期現象」,成為株洲高新區一景:已落戶企業不斷追加投資,「頭回客」成了「回頭客」。 7年前,宏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才華,在株洲高新區投資創立湖南宏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增資擴產,投了50多億元。去年公司營收30多億元,已超廣東總部。今年4月在創業板上市,株洲基地的產能保障舉足輕重。」 湖南長城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落戶10年後再導入新業務,力爭3年完成產值120億元。總經理黃迎峰打趣,「就像一對老夫妻,又辦了一場新婚禮。」 「近兩年落地的項目中,對本地企業的『存量招商』佔比近四成。」鄔凌雲信心愈發堅定,「要想方設法做增量,不能只想著挖別人牆腳。」 數據更直觀:自2023年起,株洲高新區製造業地方稅收佔比超過房地產,且在土地收入銳減的情況下保持穩定;2024年,新能源裝備、新材料、電子信息頭部企業產值分別同比增長18.6%、6.5%、22.5%,主特產業持續壯大。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探索招商引資新模式,優化調整招商引資考核機制,實事求是確定招商引資數量指標考核權重……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湘江奔湧,不舍晝夜,株洲高新區正尋求更多新突破。 访问:3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