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繡花針」如何編織老城新生?__快遞搜
本報記者 周 強 毛 鑫 鍾 焯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當全運會時隔24年再次回到廣州,千年古城越秀一直在思考將以怎樣的新貌彰顯城市風採。 作為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中心,面對土地空間不足、財政資金不足等發展短板,這一年,越秀沒有「等市場回暖、靠政策支持、要財政投入」,而是主動下場「操盤」,在複雜利益格局中凝聚共識,通過危舊房原拆原建、第五立面更新改造、「金角銀邊」閒置空間活化等舉措打造羊城「新八景」。 辦好一個會,幸福一座城。連日來,記者沿著火炬傳遞的線路,在越秀邊走邊看邊問,這片南粵精華獨秀之地,人文與商貿、傳統與現代、煙火氣與國際範皆匯聚於此,一根根「繡花針」編織著老城的新生,見證老城市的新魅力。 「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完善中心城區居住功能 越秀山下,一棟新落成的4層紅磚灰瓦建築——「黌橋·小石集」引人駐足。這座風格現代、簡約的樓房,一層是商鋪,二到四層是配有獨立衛浴、明亮整潔的公寓,還規劃了健身房、養老服務站和託育點等公共空間,備受居民稱讚。 而就在不久前,眼前的「好房子」還是17棟建於六七十年前的老房子,多為C、D級危房。戶均十幾平方米的房屋空間被用到極致,人睡在1.5米高的閣層中「只能爬著活動」;「房挨房」「牆對牆」,不僅破舊且採光差,紅磚裸露、鼠蟲橫行,「每逢刮颱風都擔心出事」。 居民黃鈺瀅自小在這裡長大,眼看著周邊都蓋起來高樓,只剩下這一片比父輩歲數還大的老房子,「心裡很不是滋味兒,像是被遺忘的角落」。 安居是美好生活的基石。當「大拆大建」退潮,如何提升城市品質、保障居民生活幸福感考驗的,是政府的「繡花功夫」。 記者了解到,長期以來,當地居民對房屋的改造意願強烈,但苦於不知道誰來改、怎麼改。2023年7月開始,洪橋街道成立工作專班,牽頭組織研究協商。2024年6月,廣州出臺「地上建築規模增量原則上不超過30%」等城市更新新規,為危舊房「小連片」自主改造「鬆綁」,項目進入快車道。 「原拆原建項目最難的是資金。」洪橋街道辦主任王飛說,越秀區採用「居民出一點、企業投一點、政府補一點」的模式,私房每平方米改造費用為4400元;公房由國資投入約1900萬元,改造後國企以「租商融合」業態運營,預計未來每月收入達13.7萬元,實現了政策引導、企業參與、群眾共建的良性互動。 「相比較建成後每平方米8萬至10萬元的房價,每家投入的改造成本在接受範圍以內,大家對改造是支持的。」黃鈺瀅說。 於是,沒有強制拆遷,沒有大拆大建,甚至財政也沒有投入巨資,項目今年4月動工10月完工,僅僅半年就實現了從「憂居」到「優居」的蛻變,為廣州中心城區城市更新在存量時代的率先布局作出了示範。 不遠處的光塔街道,大德國醫坊日前也正式亮相。大德路在中醫藥界久負盛名,圍繞重點醫院形成一條「百年醫街」。一段時間以來,這裡中藥批發市場聚集,業態低端、雜物堆積,周邊居民多有抱怨。光塔街用「繡花功夫」把老建築、老醫脈「縫」進現代康養生活裡,走出了一條「院邊經濟」的新路徑。 近年來,越秀區不斷深化城市更新領域改革,從「做大增量」走向「做優存量」、從「外延擴張」邁向「內涵提升」,要走「原拆原建」「微改造」等可持續道路,逐步實現老城區品質提升。 「犄角旮旯」變「金角銀邊」:盤活被閒置的公共空間 「好球!」10月30日,東山口街角一方開放式小球場上,喝彩聲不斷。一場有廣東地區足球名宿參與的友誼賽喚醒了一段城市記憶。 「來紀念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平民球場』,看到它今天在舊址上重建,很開心。」足球名宿彭偉國所紀念的,是始建於1958年,但在上世紀末遷離的均益球場。 這片「足球地標」,曾變為公園,又一度成為工地閒置下來。如今,它以「燈光球場」的新姿重獲新生。來踢球的居民陳贊堅感嘆,在鬧市找到一片球場實屬不易,「靠近東山口潮流街區,常有人圍觀,我們也能過一把『球星』癮」。 均益球場的蛻變,是越秀區空間活化的一處縮影。土地資源日益緊張,而居民對公共空間需求持續增加:這樣的矛盾怎麼破?越秀區通過「微改造」盤活存量空間,促進存量空間的再生,通過讓許多城建的「犄角旮旯」巧變民生的「金角銀邊」,提升了老城區的宜居性。 得益於此,邱興和公園體育場、二沙島橋底的「新活力綜合運動場」、東濠湧運動場等一批「燈光球場」陸續亮相。這些「微改造」不僅點燃了市民的運動熱情,也推動公共服務持續升級,贏得廣泛好評。 「犄角旮旯」不僅能變身運動熱土,也能化為休閒廣場。東山大街上,一個新廣場悄然「冒」出,乾淨地面與鏤空紅磚牆相映,簡潔中透出靈動。它源於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改造中的整體優化策略。 「通過一體化設計,重新布局公交場站、移除過於茂盛的灌木,讓空間可進入、人可休憩,形成了東山印象廣場。」項目設計師宋剛說。 傍晚時分,東濠湧畔,居民或在親水平臺休閒聊天,或沿跑道慢跑。高架橋下曾經的「灰空間」,經塗裝翻新與燈光點綴,變得敞亮。東濠湧曾是臭氣燻天的「排汙渠」,在十餘年前得到有效治理,如今越秀區再從居民需求出發對其系統性提升品質。 「高架橋下的河岸不適合植物生長,我們在親水平臺兩側林下空間,因地制宜設置休憩平臺、園林步徑,擴大群眾觀水、親水及休閒活動空間。」項目設計師區展輝說,經過設計改造,東濠湧沿線更多「邊角地」被激活為口袋公園。 從「被遺忘」到「精雕琢」:第五立面成最美空中風景線 市井長巷、人間煙火。在越秀,文物古蹟、歷史風貌建築點綴在商業中心之間,騎樓連廊老街與高端寫字樓的玻璃幕牆比鄰,行走其中,可在時尚都市與古老街道之間瞬間切換。而這每一面,都是活色生香的越秀。 當視角從地面轉入空中,俯瞰這片朝夕相處的城區,原來熟悉的煙火氣、歷史感和國際範,變了一副模樣——越秀區80%以上的建築建於本世紀之前,屋頂普遍存在的色彩雜、違建多、外觀破、衛生差等問題,與國際化大都市品質相距甚遠。 當地幹部將這個問題形象地概括為「從下看和從上看不一樣」,「第五立面」問題擺上了黨委政府的案頭。 「過去,新河浦不少老樓的屋頂疏於管理,堆滿雜物、雜草叢生,還有的被私搭亂建,成了『灰色角落』。」東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一平說,隨著「第五立面」整飭提升工作的推進,許多屋頂鋪上紅磚或防水層,添置統一的晾曬杆,既美觀又實用,「居民更願意上樓了」。 改變並非一蹴而就。2024年底,新河浦老街坊鍾先生,給街道的工作人員遞上錦旗——「群眾工作用心用情,改造提升造福百姓」。但早先,他堅決反對政府來「動」自家屋頂。 王一平坦言,政府出錢出力,居民未必買帳。「很多人覺得我家房頂憑什麼聽你的,還有的認為改造涉及『違建拆除』,致利益受損。」他說,工作關鍵是要把道理講透、把利益說清,打破信任隔閡:這不是「形象工程」,而是實打實解決漏水、隔熱、安全和衛生問題。街道會同區建設水務局採取「先易後難、一樓一策」策略,用樣板說話,讓鍾先生等反對者和觀望者親眼看到成效。一個個「活廣告」逐漸化解心結,街道已推動55處屋頂實現改造,整治違建82處。 「新河浦街區,以紅牆綠瓦的東山風貌為基調,又尊重每棟樓的個性,把防漏防曬這些居民操心的事,與整體風貌提升結合起來。」越秀區委書記郭昊羽說,「慢慢地,群眾從『看著政府幹』,轉變為主動找上門要求改造。」 從「黌橋·小石集」的安居夢想到東濠湧的碧水清波,從新河浦的文脈延續到中醫康養的守正創新,從「燈光球場」的活力迸發到北京路的繁華鼎盛……越秀區的每一步探索都在回答同一個命題:如何讓老城區煥發新的活力。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彰顯一座城,幸福一座城。郭昊羽說,接下來,越秀區將繼續實施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認真落實「實用、質樸、與環境相融,兼具區域特色、時代特點」的要求,持續破解中心城區發展短板問題,以持續「更新」加快建設宜居、綠色、文化中心城區,讓居民更幸福,讓城市更動人。 访问:2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