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到目前為止,全球海運的不確定性在過去一周再次出現,但這可能預示著海運承運人的好轉。東行跨太平洋貨櫃運價上漲,結束了自2023年以來挑戰低點的持續下跌。根據新的波羅的海貨運指數,從亞洲到美國西海岸港口的運費上漲了18%,達到每40英尺當量1687美元,而到東海岸的價格上漲了2%,達到每40英尺當量3071美元。Levine說,在最近中美之間的政治敵對升級之後,貿易方面有更多潛在的好消息。中美在關稅和出口限制之間一直有異議。但美國已經對汽車和其他戰略進口產品給予了一系列抵消,而川普最近承認,飆升的關稅是「不可持續的」。海運和港口的收費已經開徵,儘管其導致的直接成本有限。Levine說,目前還沒有船隻支付10月14日生效的美國貿易代表的港口費的報導,本周只有一艘中國建造的船隻計劃抵達洛杉磯港。然而,據報導,中國的互惠船舶稅使一艘懸掛美國國旗的Matson(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MATX)貨櫃船在上海泊位花費了170萬美元。萊文說:「就像在跨太平洋東行的航線上一樣,航空公司正在將他們的船隻部署到其他航線,以避免在中國港口收取附加費。」萊文表示,川普從4月初到5月中旬對中國商品徵收145%的關稅,造成了類似禁運的影響,導致海運貨運量急劇下降,而11月1日徵收100%的關稅可能也會造成同樣的效果。他說:「現在,與4 - 5月相比,典型的11月放緩和早些時候的前期裝貨可能會減少一些。」亞洲-北歐價格上漲13%,為每FEU 1975美元;亞洲-地中海費率小幅上漲1%,至每FEU 2,147美元。Levine稱,「 10月亞洲-歐洲原油價格也攀升,本周每日價格接近2,300美元/ FEU。」與過去幾周相比,前往地中海的每日價格每FEU上漲了200美元。」萊文補充說,歐洲航線運費上漲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上周鹿特丹(歐洲最繁忙的門戶)和安特衛普的罷工加劇了港口擁堵。Levine表示,「但在需求低迷時期,亞歐和跨太平洋航線的運價攀升,令許多觀察人士懷疑運價是否會繼續走高,儘管航空公司也將嘗試在11月推出G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