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煙臺港迎來銅精礦作業小高峰。來自南美、澳洲、東南亞等地區的進口銅精礦陸續抵達芝罘灣港區、西港區進行卸船作業,卸下的銅精礦完成「散改集」、混配後發往煙臺本地及沿黃流域城市。據統計,今年1—9月份煙臺港累計完成銅精礦作業突破200萬噸,為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煙臺片區提速建設「國際礦產品保稅混配中心」和山東省加快沿黃達海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注入新動能。
為提升銅資源保障能力,支持內陸企業冶煉原料穩定進口,煙臺港錨定「特色業務領先一流」新方位,以做強銅精礦保稅混配項目、多式聯運大通道建設為突破口,通過「四集成、一平臺」,聯手國鐵、海關、板塊集團,依託煙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煙臺全國首個銅精礦「保稅混礦」業務試點、鐵路「一企一策」、板塊「海上巴士」線長面廣等優勢資源配置,助力形成集「國外礦山-船舶航運-港口保稅混配-國內冶煉及銷售」於一體的銅精礦全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業務拓展期間,煙臺港與各方合作夥伴集成「泊位+」「航線+」「散改集+」等要素,搭建海鐵、轉水多式聯運大通道,通過多途徑、高密度銅精礦物流模式,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海鐵聯運方面,持續暢通「煙臺-聊城」貨櫃海鐵聯運班列,將進口銅精礦貨物裝箱後,通過鐵路敞車運至黃河流域城市「家門口」,為內陸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物流便利和真金白銀的經濟收益。轉水方面,依託山東港口一體化平臺優勢,與山東遠洋密切協作,通過「海上巴士」完成「芝罘灣-西港區」銅精礦轉水運輸。與此同時,結合銅精礦品位情況,在海關的協助下,搭建起國外礦山海運直達西港區,再經過汽運短倒至廠家的運輸模式,有力保障冶煉企業原料供應。
在保證通道暢通的同時,煙臺港發揚「鑽」「創」作風,不斷打磨混配工藝,提速建設「國際礦產品保稅混配中心」。在聯通國際件雜貨碼頭公司531庫房內,各類機械轟鳴,銅精礦混礦作業正火熱進行。「我們利用532庫和531庫之間連廊,重新設計銅精礦混配自動化作業線,可實現2種、3種、4種貨物同時混配的三類混配模式,混配效率達到每班4000噸,效率較最初投產時提升5倍。」聯通國際件雜貨碼頭公司營銷商務中心主任王偉介紹。據了解,國內報稅銅精礦混配業務代替了原來只能在馬來西亞等國家進行混配作業的模式,有效降低企業成本,進一步提升煙臺港礦產品供應鏈體系綜合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