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國際海運價格 「跌跌不休」(歐洲線跌破千美元,行業洗牌加速)-快遞搜
2025 年 9 月下旬,全球海運市場寒意加劇,作為行業風向標的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單周暴跌 7%,創下近期新低,其中核心的遠東至歐洲航線運價跌破 1000 美元 / TEU 關口,較年內高點跌幅超 60%。這輪 「探底潮」 不僅打破了傳統旺季的運價回升預期,更折射出全球貿易格局調整與航運市場供需失衡的深層矛盾,給船公司、貿易企業等產業鏈各方帶來嚴峻考驗。 一、運價暴跌全景圖:核心航線與指數雙破位 本次海運價格下行呈現 「指數領跌、航線分化」 的特徵,歐洲線成為重災區,而不同區域航線的表現差異進一步凸顯市場結構性失衡。 1. SCFI 指數:周跌 7% 擊穿支撐位 上海航交所數據顯示,截至 9 月 19 日,SCFI 指數在短暫反彈後再度深度下探,單周跌幅達 7%,其中歐洲航線運價以 1052 美元 / TEU 創下階段性新低。這一走勢延續了 2025 年以來的頹勢 —— 年初至今 SCFI 指數累計跌幅已超 30%,較 2024 年同期更是下滑近 50%,徹底告別了疫情期間的 「高運價時代」。值得注意的是,指數下跌並非單一航線拖累,地中海航線同步受挫,每 TEU 運價周跌幅超 11%,跌至 1738 美元,與歐洲線形成 「雙跌」 格局。 2. 航線分化:歐洲線 「破千」 與美線短暫反彈形成反差 全球主要遠洋航線呈現顯著分化態勢: 歐洲線:深度探底無支撐:遠東至歐洲基本港運價從 9 月初的 1315 美元 / TEU 一路狂瀉至 1052 美元 / TEU,短短兩周跌幅超 20%,部分貨代實際成交價甚至跌破千美元關口。這一價格較 2024 年夏季的 3125 美元 / FEU(約合 1562 美元 / TEU)相比,降幅達 32%,較疫情期間的峰值更是縮水近 80%。 美線:短暫反彈難持續:受關稅前搶運等短期因素推動,遠東至美西線、美東線運價曾出現階段性上漲,分別升至 2370 美元 / FEU、3307 美元 / FEU,但漲幅已逐步收窄,市場普遍認為缺乏需求支撐的反彈難以持久。 區域航線:少數 「避風港」:中日航線因區域貿易穩定性成為唯一未受明顯衝擊的通道,運價保持相對平穩,與遠洋航線的劇烈波動形成鮮明對比。 二、探底背後:三重壓力絞殺海運市場 本輪運價持續下行並非偶然,而是全球經濟復甦乏力、運力供給過剩與貿易格局調整等多重因素疊加的必然結果,供需失衡成為核心矛盾。 1. 需求端:歐美市場 「購買力塌陷」 歐洲經濟的疲軟狀態直接壓制了進口需求。儘管歐元區製造業 PMI 回升至 50.4 的榮枯線以上,但通脹高企導致消費者信心不足,零售庫存周轉速度低於預期,工業品與消費品進口需求雙雙走弱。以德國、法國為代表的核心經濟體,對中國機電產品、輕工製品的採購量較去年同期下降 12%,直接導致歐洲線貨量持續萎縮。 北美市場同樣承壓,美國對華加徵 145% 關稅的政策落地後,遠東 - 北美航線貨量已驟降 13%,部分零售商暫停中國訂單並轉向越南等東南亞工廠,進一步分流了傳統海運需求。全球貿易需求的 「量價齊跌」,使得海運市場失去了最核心的支撐力。 2. 供給端:新增運力 「洪水漫灌」 運力過剩成為壓垮運價的關鍵稻草。2025 年全球集運船隊名義運力預計增長 10.5%,遠超 3%-4% 的需求增速,尤其是大量新建大型貨櫃船集中交付,使得市場供需失衡加劇。Alphaliner 預測,全年船隊規模將增長 5.4%,即便船公司採取 「減速航行」「合併航次」 等措施吸收過剩運力,仍有 15% 的冗餘運力難以消化。 為維持裝載率,部分船公司不惜 「殺價搶貨」,進一步加劇了價格戰。歐洲線主流船司間價差已收窄至 200 美元 / FEU 左右,低價競爭使得運價陷入 「越跌越搶、越搶越跌」 的惡性循環。 3. 外部因素:地緣與政策的雙重擾動 地緣衝突與貿易政策調整進一步攪亂市場預期。紅海危機持續引發的繞航效應,雖佔用了全球 10-12% 的船隊運力並推高燃油成本,但並未轉化為運價支撐 —— 因貨量不足,額外成本難以向客戶傳導,反而成為船公司的額外負擔。 同時,全球供應鏈區域化重構加速,越南蓋梅港、墨西哥曼薩尼約港等新興港口吞吐量激增,分別同比增長 33% 和 19%,承接了部分從中國轉移的訂單,導致傳統遠東 - 歐洲、遠東 - 北美主幹航線貨量被分流,進一步削弱了主幹航線的運價韌性。 三、市場震蕩:產業鏈各方的生存考驗 運價 「探底潮」 已引發連鎖反應,船公司、貿易企業、港口等產業鏈主體面臨差異化衝擊,行業洗牌跡象初現。 1. 船公司:盈利承壓與 「宣漲」 自救 持續虧損成為中小船公司的常態,即便是頭部企業也面臨利潤大幅縮水的壓力。為扭轉頹勢,主流船司已啟動 「宣漲」 行動,計劃於 10 月下半月將歐洲線運價提升至 1800-2000 美元 / FEU,CMA 更是提前放出 11 月價格至 3100 美元 / FEU 附近。但市場對此反應冷淡,業內普遍認為,在需求未實質性改善的背景下,單純 「喊價」 難以扭轉運價下行趨勢,部分船公司可能被迫進一步縮減運力或退出部分航線。 2. 貿易企業:機遇與風險並存 對進口企業而言,運價下跌顯著降低了採購成本,尤其是依賴歐洲原材料進口的製造業,物流成本佔比下降 3-5 個百分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盈利壓力。但對出口企業而言,低價運輸的紅利被關稅上漲、匯率波動等因素抵消,部分中小出口商因訂單流失,反而陷入 「有運力無貨可運」 的困境。 跨境電商賣家則面臨物流選擇的兩難:一方面可享受低價海運降低履約成本,另一方面運價波動與船期不穩定可能導致交貨延遲,影響店鋪評分。 3. 港口與物流服務商:分化加劇 全球港口格局呈現 「東升西穩、新舊交替」 的特徵。上海港、新加坡港憑藉樞紐優勢吞吐量保持增長,而香港港吞吐量下跌 4.9%,恐被馬來西亞巴生港超越。傳統貨代企業因運價透明化與競爭加劇,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部分企業開始轉向跨境電商物流、特種貨物運輸等細分領域尋求突破。 四、未來展望:運價何時觸底?行業如何破局? 短期來看,海運市場仍將處於 「供需失衡 + 需求疲軟」 的調整期,運價觸底信號尚未明確,但行業已開始通過多重路徑尋求突圍。 1. 短期:旺季效應難顯,運價或低位震蕩 儘管船公司集體宣漲,但 10-11 月傳統旺季的需求提振預期較弱。歐洲經濟復甦乏力、北美進口需求可能進一步下滑等因素,將制約運價反彈高度。預計未來 1-2 個月,歐洲線運價可能在 1000-1200 美元 / TEU 區間低位震蕩,SCFI 指數難以快速回升。 2. 長期:供需再平衡與格局重構 行業的根本性改善依賴兩大變量:一是需求端,歐美通脹回落帶動消費與進口需求復甦,這一過程可能需要 6-12 個月;二是供給端,2026 年新船交付量預計放緩,疊加船公司主動拆解老舊船舶、優化運力配置,過剩運力有望逐步消化。 與此同時,供應鏈區域化將推動海運市場格局重構,近岸外包、區域貿易增長可能催生新的航線需求,具備區域網絡優勢與細分市場服務能力的船公司和物流企業,有望在洗牌中搶佔先機。 3. 企業應對:從被動承壓到主動布局 對船公司而言,需跳出 「價格戰」 陷阱,通過數位化升級提升運營效率,聚焦高附加值航線與特種箱運輸,同時加強與貨主的長期綁定;對貿易企業而言,應建立多元化物流渠道,結合海運、空運、中歐班列等多種運輸方式,通過長約合同鎖定核心航線運價,降低波動風險。 此次海運價格探底既是行業周期調整的必然,也是全球貿易格局重構的縮影。對產業鏈各方而言,與其被動等待市場回暖,不如藉機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核心能力。當供需關係逐步平衡、貿易需求穩步復甦,經歷過洗牌的海運市場或將迎來更健康、更具韌性的發展階段。 以上便是本期快遞搜為您分享的全部內容,若您還有任何國際物流方面的服務需求,請諮詢快遞搜專業的國際物流顧問。 访问:1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