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寧夏:架起中阿合作「技術橋」__快遞搜
◎本報記者 王迎霞 頡滿斌 通訊員 王 雯 「我們將用專業化解技術分歧,以真心搭建合作橋梁,在日常協作中增進互信,把中國方案轉化為阿曼電網的可靠運行實踐。」9月9日,在距離中國直線距離約5000公裡的阿曼蘇丹國,來自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銀川供電公司的馬傑和兩位同事在開展電網技術支持工作時說。 當技術合作成為雙邊交往的生動註腳,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友誼在共享發展成果中愈發深厚。8月31日,為期4天的第七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交流會在寧夏銀川落幕。雙方聚焦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等重點方向深挖合作潛力,從古老商道上的絲綢瓷器到跨境通途間的算法數據,持續書寫更多合作精彩篇章。 發布500項先進適用成果 技術「帶著需求走、循著市場落」 2024年12月,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銀川供電公司二次檢修中心二次運檢一班班長馬傑和來自寧夏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的朱仔新、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的赫嘉楠,成為阿曼電網中方技術支撐團隊的成員,開啟了為期兩年的駐外工作。 作為阿曼國家電網公司的股東方,中國國家電網公司積極響應阿曼國家輸電公司轉型升級需求,抽調各網省公司技術專家馳援阿曼,在新能源轉型、新技術運用、管理機制優化和技術標準升級等方面開展創新合作。 從此,技術不再只是技術,而是成為融通資源、成就共贏的紐帶。 在第七屆中阿博覽會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交流會上,中阿技術轉移中心面向阿拉伯國家集中推出500項先進適用技術成果。這些成果均為系統解決方案級成果,可快速落地、規模轉化、跨區域推廣,涵蓋綠色農業、生態環保、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新材料與現代化工、人工智慧與數字信息、清潔能源六大領域,對應阿拉伯國家在糧食安全、荒漠化防治、工業升級、建築節能、數字經濟及能源轉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這些成果被納入中阿技術轉移綜合服務信息平臺,通過線上資料庫精準匹配、線下示範園區集中孵化、第三方評估機構全程跟蹤的方式,確保每項技術「帶著需求走、循著市場落」,真正在阿拉伯國家落地轉化。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作了《中國智慧農業的研究進展》主旨報告。「為什麼要講這個題目?」羅錫文對記者說,「我國的實踐證明,採用智慧農業技術能夠大幅提高勞動生產力、投入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我想向阿拉伯國家展示我們的水平,以便將來開展合作。」 會議期間,寧夏科技廳組織了多輪專場對接和實地考察,為500項成果與阿拉伯國家用戶端、資本端搭建「一站式」通道,持續放大中阿博覽會技術轉移平臺功能。 迎來中阿技術轉移中心成立十周年 合作從「破土萌芽」到「枝繁葉茂」 作為中阿博覽會的重要板塊,中阿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交流會自2015年落戶寧夏以來,累計發布130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成果,促成籤訂109項科技合作協議,舉辦24期國際技術培訓班,為阿拉伯國家培養1000多名「種子」技術人才,成為落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和中阿科技夥伴計劃的重要平臺。 這一次,在400餘名中外嘉賓的共同見證下,13項合作協議成功籤署,為中阿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持續注入新動能、開闢新空間。 合作項目形成了多領域、多層面的矩陣——中阿技術轉移中心將攜手浙江、北京、陝西三地設立分中心,構建起輻射全國的中阿技術協同合作網絡;清華大學與阿爾及利亞國立高等人工智慧學院將聯合共建實驗室;寧夏農林科學院將聯合埃及國家研究中心啟動荒漠化防治聯合實驗室;寧夏鑫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計劃在埃及開羅投資建設膠原蛋白肽生產線……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阿拉伯農業發展組織創業辦公室主任歐薩邁·瑞斯說,「今年適逢中阿技術轉移中心成立十周年,過去我們合作得很好,將來也會繼續努力。」 十年,中阿技術合作已從「破土萌芽」變為「枝繁葉茂」,這背後是中國合作誠意與阿拉伯夥伴信任的雙向奔赴。 在一期技術培訓班結業典禮上,巴勒斯坦學員拉妮婭·薩利赫為新生女兒取名「北京」,只為紀念中國節水技術帶來的第一口甘泉。「技術轉移的盡頭,是人與人的相逢。」中阿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吳立峰感慨良多。 「未來,寧夏將依託中阿博覽會永久會址優勢,持續打造面向阿拉伯國家的技術轉移首選地和創新合作示範區,為構建中阿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寧夏方案』。」寧夏科技廳副廳長陳放說。 访问:11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