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網速追平陸地!130萬航行者告別「信號焦慮」-快遞搜
暑假期間,海上旅遊迎來高峰。連接遼寧與山東的黃金水道上,一艘艘滿載遊客的客輪穿梭於黃渤海之間。漂洋過海的旅行中,手機信號時斷時續曾是困擾航行者的煩惱。如今,5G信號跨越渤海一路暢聯,為航行者帶來全新的美好體驗。 2024年6月,遼魯航線海域實現5G網絡通信規模化覆蓋。一年多來,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簡稱中心)攜手海事、移動通信運營商、客滾船航運公司等單位組建專項攻堅組,依託「五方協議、九方倡議」協調機制,針對客滾船航行特點定製「直放站+分布」通信方案,並創新探索新型海域覆蓋技術,用技術打破「海上通信壁壘」。 從「長山島」號的首次改造試點,到「中鐵渤海3號」的全面升級,直到12艘大型輪渡船批量改造完成,每一艘船的通信系統都經歷了多次海面測試校準、數輪天線參數精調。如今,遼魯航線5G網絡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實測數據顯示,「直放站+分布」5G信號上行平均速率達16.85Mbps(兆比特每秒),下行平均速率穩定在30Mbps,其流暢度已接近陸地網絡水平。 「根據實船測試結果,遼魯航線海域5G網絡的連接成功率達98.02%,切換成功率達100%,可滿足高清視頻通話、在線支付等大容量數據傳輸需求,與陸地網絡體驗基本一致。」中心所屬煙臺通信中心技術人員溫嘉浩說,「近期通過對大竹山基站700M設備雙拼,提升海域基站覆蓋範圍,經雙拼提升後站點覆蓋距離由35.95公裡提升到44.09公裡,覆蓋距離提升22.94%。下載速度也顯著提升,接近陸地5G中低速場景的表現。」 海上5G的暢通,離不開基站與船載設備的「雙向奔赴」。中心聯合移動公司,對渤海灣沿線的基站設備開展「強筋健骨」工程:在北隍城基站,工作人員連夜施工完成光纜鋪設;大竹山基站建設現場,施工人員扛著重達幾十斤的設備,徒步山路,在3小時之內完成了從基站架設到信號測試的全過程工作,有效改善了遼魯航線通信覆蓋情況;圓島—黃白嘴微波通信建設項目建設期間,角鋼、水泥被人抬肩扛運至山頂,工程建設質量、安全和進度均得到有效保障。 船舶端的接收設備同樣迎來「智能進化」。針對信號不穩定的問題,技術團隊升級了接收信號設備,採用隨動天線、雙主用天線等新型接收裝置——這套設備能像「向日葵追光」一樣,實時追蹤基站信號方向,哪怕船舶在風浪中搖擺,天線始終保持最佳接收角度;雙主用天線的配置則如同給信號加了「雙保險」,當主天線遭遇短暫遮擋時,備用天線能無縫切換,信號接收強度與穩定性顯著提升。接收信號設備升級後,信號強度較之前提高了約5%。 5G全覆蓋也為海事監管增添了便利。「通過遼魯航線5G網絡,可通過船舶智能監控的實時回傳,加強船舶航行全程的動態監管,及時識別異常情況,防止駕駛員出現疲勞駕駛等影響駕駛安全的行為。」煙臺海事局芝罘海事處海事監管科副科長趙士光介紹,穩定的信號讓監管更精準:實時上傳船舶航行參數,有效支撐執法人員現場執法取證,應急救援指令「秒達」現場,為海上安全添加一道「隱形防線」。 一年多來,130萬用戶體驗到與陸地同質的通信服務,海上5G正成為渤海灣航運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未來,渤海灣的「海上5G藍圖」更值得期待。中心計劃推進北隍城海島基站700M雙拼改造,預計單站海域覆蓋距離再提升20%,讓5G信號向更深的渤海海域延伸;還將開展船舶狀態可視化、航海安全保障服務信息化研究,探索5G在國家安全、應急救援、綠色低碳等領域的創新應用等。隨著渤海海域5G網絡的全面鋪開,更多船舶將駛入「數字海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访问:6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