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瀾滄江畔「茶咖堅果」走向全球餐桌__快遞搜
◎本報記者 趙漢斌 金秋的瀾滄江畔,清風帶著茶香與咖啡的醇香。 8月16日至17日,2025年騰衝科學家論壇·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與開放合作專題活動在雲南臨滄舉行。現場,51個科技合作項目籤約,涵蓋茶葉、咖啡、堅果等高原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創新研發與成果轉化。 這場匯聚學界、政界、商界400多名參會嘉賓的盛會,是臨滄市「雙招雙引」戰略的最新實踐,標誌著這座邊疆城市正以科技創新賦能,在2.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渲染出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作為「中國連接印度洋最近陸路通道」,臨滄的區位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產業動能。中緬印度洋新通道的貫通,使貨物經孟定清水河口岸72小時抵達緬甸仰光港,較傳統海運節省22天;大臨鐵路、臨清高速與3個對緬開放口岸聯動,讓這座昔日的「開放末梢」一躍成為輻射南亞東南亞25億人口的前沿門戶。 「我們正從『通道經濟』向『產業集聚』跨越。」臨滄市委副書記、市長徐賢在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推介時說,依託海關指定監管場地,臨滄已實現農產品「家門口通關、全球鏈分銷」,2024年經濟總量達1150億元,人均GDP突破5萬元。 在產業賽道上,臨滄的「茶咖堅果」正以科技為翼,飛向全球。作為「世界茶源」,這裡209萬畝茶園年產18萬噸優質茶葉,中國每3杯普洱茶就有1杯源自臨滄;263萬畝澳洲堅果種植面積佔全球37%,全產業鏈產值突破百億元;23萬畝咖啡基地,孕育出秋珀莊園「水洗巴天」這樣的國際冠軍豆。 更令人矚目的,是科技賦能的深度——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團隊推動堅果提質增效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團隊研發林下有機三七,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官本團隊攻關竹木產業科研,讓「臨滄堅果」等6個產品躋身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名錄。 「中國農業正以科技為引領,將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農業發展的最大增量。」中國科學院院士、騰衝科學家論壇聯合主席許智宏說。 年均18攝氏度的溫潤氣候、57.8%的森林覆蓋率、每立方釐米平均3046個負氧離子,讓臨滄成為「恆春之城」。生態與科技共生成為臨滄獨特的競爭力。走進雙江榮康達咖啡莊園,物聯網系統實時監測光照與溼度;在雲南雙江天福茶業有限公司,「全產業鏈整合+文化賦能+科技創新」的實踐,持續激活茶產業潛力;通過直播,「中國雙江冰島茶薈」累計成交額達1.75億元。 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為當地的創新注入「強心劑」。32個院士(專家)工作站覆蓋科技、農業、醫療、新能源等領域,搭建起廣闊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協作平臺;甘蔗全產業鏈升級、月季新品種研發等57項重大科技成果在臨滄成功轉化;國家級堅果檢測實驗室、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等83個創新平臺相繼在這裡落地。其間,「興臨人才」計劃提供全鏈條服務保障。 「從政策兌現到生活關懷,我們力求細緻入微,讓每一位朋友都得償所願。」徐賢說,去年臨滄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5%,科技成果轉化帶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民營經濟佔比達64%,「科技入臨」正從願景變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 在活動現場,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與滇西科技師範學院籤約,將共建「雲南大葉種茶種質資源庫」;青島蔚藍生物與鎮康眾裕堅果合作,聚焦精深加工技術突破。「臨滄的優勢不僅在資源,更在『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務實」,這是參與籤約嘉賓的共識。「農業+科技+邊貿」的融合模式,將讓更多高原特色農產品從瀾滄江畔走向全球餐桌。 访问:1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