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包裹,終於不要再多此一舉地拿著單據跑郵局領取了。
這個喜大普奔的消息,雖然遲到卻也可喜。尤其對民營快遞不太發達的城鎮和農村來說,小包裹投遞入戶,省卻用戶千辛萬苦。這樣的變化,據說是因為原《郵政普遍服務》標準自2009年10月1日與修訂後的郵政法同步實施,部分內容已明顯低於目前的現實水平,不能反映郵政普遍服務的實際能力和達到的水平,且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的基本用郵需求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標準已無法滿足。簡言之,一是郵政快遞該治懶了,二是市場的鞭子抽響了。
在網絡時代,快遞已經如柴米油鹽般融入尋常生活。國家郵政局發布的春節期間快遞業務數據顯示,1月27日至2月2日,全國快遞企業累計完成業務量1375萬件,較去年同期增長19.86%。年節尚且如此,雙十一等節點更不用說了。不過,眼下「停擺」的圓通快遞事件,亦警示著粗放競爭的多輸格局。圓通事件發生後,劉強東在微博上指責快遞業對員工的壓榨,稱是電商十幾年高增長隱藏起來的毒瘤。「大家只看到所謂的電商就業數字,而看不到90%以上的電商從業人員沒有五險一金或者少的可憐的五險一金。」事實上近年來,除順豐外,以三通一達為代表的民營快遞企業在低價競爭的狀態中無力破局,同時過度依賴電商業務導致快件產品結構相對單一,這都對未來已上市的五大民營快遞帶來考驗。
十年價格戰,一朝終雪崩。2013年雙11,韻達快遞北京金融街派送站的21名員工發現自己的經理去向不明。他拖欠了員工3個月工資,站裡積壓了兩萬件包裹。2016年1月,上海圓通延吉店老闆被曝拖欠員工工資,疑似跑路,大量快件堆放在網點外,無人管理……即便是在網點成熟的地區,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音樂人左小祖咒,都曾因快件丟失事件,在微博上與快遞公司隔空對罵。紛繁亂象的背後,是民營快遞以畸形低價換取市場佔有率之禍。在這個層面,傳統郵政快遞卻顯得高傲而保守:一方面是固守既有的業務狀態,進步緩慢;另一方面是疏於對市場信號的反饋,遠離民意。這些年,郵政包裹所遭受的詬病並不鮮見。
在電商飛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快遞員的素質與質態不僅是個產業問題,更是冷暖相系的民生議題。2月16日,國家郵政局發布《快遞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普惠城鄉、技術先進、服務優質、安全高效、綠色節能的快遞服務體系。要實現這個目標,郵政革故鼎新固然重要,引導民營快遞康健起來,也是當務之急。
郵政能否在民營快遞寒冬裡崛起?這個問題需要市場來回答。但不管是哪種快遞,少點行政束縛、多些市場信仰,物流的春天才會萬樹千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