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央視調查「外賣大戰」傳遞重要信號-快遞搜
日前,包括《每周質量報告》等在內的多檔央視新聞調查類節目,通過一系列新聞報導再次將外賣行業推到聚光燈下。 針對不少實體店鋪所反映的「訂單多了反倒讓店裡的日子更難了」等問題,央視記者對外賣行業眼下普遍存在的平臺抽傭高、流量競價貴等現象進行了詳實的採訪和調查,並指出實體店鋪在外賣行業「補貼戰」中失去話語權和定價權——這已經不是某個實體店鋪的「個體困局」,而是「結構性困局」。 事實上,央視連日來的一系列調查和報導,傳遞出這樣一個嚴肅的信號:一些外賣平臺「補貼戰」,正在讓實體店鋪面臨日益增加的經營壓力,外賣大戰不僅「卷」壞了商家,也扭曲了正常的市場供需關係,甚至違背了整個行業要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初衷。 與此同時,針對外賣行業「補貼戰」開打以來所暴露出的各種問題,法律界、學界以及業界正在通過理性的聲音,試圖將這個「脫韁」的行業重新拉回正軌。 首先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研究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價格法修正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2025年7月24日至8月23日)。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自1998年實施的27年來首次修訂。 整體來看,《價格法修正草案》修改和增設了多條與不正當價格行為相關的規定。比如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十四條修改為「在依法降價處理鮮活商品、季節性商品、積壓商品等商品或者有正當理由降價提供服務外,為了排擠競爭對手或者獨佔市場,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或者強制其他經營者按照其定價規則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有觀點認為,此次修訂,有助於用更全面的市場監管體系規範形形色色的「補貼戰」「價格戰」。 此外,外賣行業「補貼戰」是否加劇了實體商鋪生存壓力,如何化解外賣平臺間低質競爭實現多方利益平衡等問題,也吸引了學界的關注和探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郝俊淇表示,客觀而言,外賣平臺拓寬了商家的銷售渠道,外賣平臺之間的充分競爭也有利於商家「多歸屬」,提升商家的經營業績,促進行業的繁榮發展。「然而,一旦外賣平臺尤其是大型外賣平臺之間『逐底競爭』,實施價格戰、高佣金、不合理的交易條件等行為,就會限制、擠壓、盤剝(實體)商家的銷售機會和利潤,使外賣平臺經濟背離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郝俊淇認為,要實現多方利益平衡,關鍵的是通過政策引導、平臺自律、競爭監管執法等方式營造和保障外賣平臺間的公平有效競爭,因為只有公平有效的競爭環境才能形成激勵相容的行為約束,促進平臺、商家、騎手、消費者等多方主體間的利益平衡。 在外賣平臺愈演愈烈的「補貼戰」中,仍然不乏客觀冷靜的行業聲音。京東集團SEC副主席、京東集團CEO許冉在7月末的一次媒體訪談中表示,7月以來的外賣市場存在泡沫,「惡性補貼」既沒有模式創新,也不產生增量價值,還使商家產生了非常大的困擾,也擾亂了價格體系,最終會是一個多輸局面。 8月14日,京東發布第二季度財報,收入達3567億元,同比增長22.4%。許冉在隨後的電話會議中再次回應近期外賣行業價格戰:7月以來行業「惡性補貼」未創造增量價值,反而擾亂價格體系、增加商家負擔,是不可持續的競爭行為。京東未參與相關補貼,將重點投入平臺系統優化、精準促銷策略及履約效率提升。 必須承認的是,外賣行業這些年來的不斷發展壯大,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創造了大量的靈活就業機會,也通過線上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方式,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無法迴避的是,今天外賣行業跌出底線的「補貼戰」「價格戰」,不僅打破了行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點,傷了行業、傷了自己,也在一味追求規模和市場份額的過程中與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初衷背道而馳。 在法律界、學界以及行業理性的聲音中,大致能夠看到一條外賣行業未來良性發展的路徑:健康的行業確實需要競爭的存在,但是外賣行業平臺和企業的競爭應該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如何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如何提升物流效率以及履約服務質量上來。 未來,在外賣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不一定是某場「補貼戰」「價格戰」中的平臺贏家,但一定是那些用真金白銀提高外賣騎手社會保障的平臺,是通過模式創新守護消費者食品安全的平臺,也是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間找到平衡、順應經濟高質量發展趨勢的平臺。 访问:1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