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手持訂單創新高!七成中國船廠造!貨櫃船市場危機漸近?-快遞搜
集運市場研究機構Linerlytica在其最新報告表示,經歷了過去12個月的訂單潮,當前貨櫃船手持訂單已經達到1040萬TEU,創下歷史新高;手持訂單佔現有船隊比例攀升至31.7%,是20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Linerlytica警告稱,上一次手持訂單佔現有船隊比例超過這樣的高位水平還是在2004年至2009年間,當時龐大的手持訂單量導致了長達十年的供應過剩,集運行業不得不花費十年時間才得以消化這些運力。今年年底前,仍有超過100萬TEU的在建新船計劃交付運營。 Linerlytica提供的1040萬TEU數字高於其他競爭性數據提供商的統計結果。根據克拉克森的統計數據,截止目前貨櫃船手持訂單為987萬TEU,同樣處於歷史最高水平。 今年以來,以全球最大集運公司地中海航運為首,集運巨頭持續訂船擴張。今年2月,地中海航運與長宏國際再籤4艘21700TEU雙燃料LNG動力貨櫃船訂單。4月,地中海航運又在恆力重工增訂6艘22000TEU雙燃料LNG動力貨櫃船。6月,地中海航運在長宏國際增訂4艘21700TEU雙燃料船,在外高橋造船增訂4艘21000TEU雙燃料船。7月,地中海航運繼續在長宏國際追加訂造2艘同型船,在韓通船舶重工和招商局重工(江蘇)分別訂造3艘21000TEU雙燃料船,同時還在恆力重工增訂2艘22000TEU雙燃料船。 全球第三大集運公司達飛今年也已經在江南造船和HD韓國造船海洋分別訂造了12艘18000TEU雙燃料LNG動力船。最近有消息稱,達飛正計劃訂造最多12艘21000TEU至24000TEU級貨櫃船,並已向多家亞洲船廠發出詢價,這是達飛兩年來首次訂造2萬箱以上超大型貨櫃船。 運力排名第四的中遠海運集團旗下東方海外於今年4月在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和大連中遠海運川崎訂造的總計14艘18500TEU甲醇雙燃料貨櫃船。排名第六的日本海洋網聯船務(ONE)在韓國HD現代重工訂造了8+4艘16000TEU雙燃料LNG動力貨櫃船。 排名第七的長榮海運今年年初在中韓兩家船廠訂造11艘24000TEU全球最大LNG雙燃料貨櫃船,其中廣船國際建造5艘、韓華海洋建造6艘;近期,長榮海運又傳出將訂造12至14艘14000TEU雙燃料LNG動力新巴拿馬型貨櫃船,並正式向船廠發出了投標邀請。 排名第十的陽明海運今年陸續訂造了13艘8000-15000TEU級貨櫃船,包括日本今治造船建造的6艘8000TEU甲醇預留船,以及韓華海洋建造的7艘15000TEU雙燃料LNG動力船。 與此同時,排名第二的馬士基正計劃訂造最多12艘18000TEU雙燃料LNG動力貨櫃船,並為此邀請船廠就8+4艘、以及6+6艘兩種方案進行報價。排名第八的韓國HMM最近向韓國三大船企HD現代集團、韓華海洋、三星重工發出了招標書,要求三家船廠就6+6艘13000TEU雙燃料LNG動力貨櫃船建造合同進行報價。 此前,克拉克森在統計上半年的訂單數據時指出,儘管2025年全球新造船市場整體訂單量較創紀錄的2024年有所下滑,但貨櫃船新船訂單仍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上半年貨櫃船新船訂單已經達到了201艘約192萬TEU,儘管與2024年全年460萬TEU的最高紀錄相比增速放緩,但仍然是近十年平均值的兩倍。 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按CGT計算,今年上半年貨櫃船新船訂單達到了870萬CGT,相當於全球新船訂單的一半左右。其中,中國船企依然佔據了貨櫃船建造市場的主導地位,上半年中國船企承接貨櫃船訂單總計134艘117萬TEU,市佔率約為61%。 當前貨櫃船手持訂單絕大多數都由中國船企建造。根據克拉克森的數據,在全球貨櫃船手持訂單前十位的單體船廠中,有7家來自中國,分別是排名前三的新時代造船(73艘約390萬CGT)、新揚子造船(72艘約340萬CGT)、舟山長宏國際(50艘約300萬CGT),排名第五位至第七位的上海外高橋造船(42艘約220萬CGT)、恆力造船(大連)(28艘約220萬CGT)和揚子鑫福(30艘約220萬CGT),此外還有排名第九位的江南造船(31艘約200萬CGT)。 另一方面,韓國船企僅有三家進入前十位,分別是排名第四的HD現代重工(39艘約240萬CGT)、排名第八的HD現代三湖(41艘約210萬CGT)以及排名第十的三星重工(26艘約170萬CGT)。 不斷增長的手持訂單引發了業界對於未來市場運力過剩的擔憂。Linerlytica預測,貨櫃船船隊的增長速度將繼續超過需求增速,市場供需失衡的狀態預計將持續至2029年。 根據運價平臺Xeneta的數據,以2019年為100點基準,當前全球船隊規模指數已達145點。同期全球貨櫃航運需求指數僅從100點增至113點。即便考慮繞行好望角所帶來的「TEU-英裡」增加,需求指數也僅提升至130點,遠低於運力增幅。 Xeneta在報告中稱,在全球船隊運力嚴重過剩背景下,集運公司正面臨巨大挑戰,設法阻止運價進一步下跌。 访问:4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