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作為全球領先的貨櫃樞紐港,肩負著推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戰略使命。國際中轉集拼業務作為提升上海港服務能級、銜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性制度創新,對鞏固上海港全球港口領先地位具有戰略意義。
當下,上海港國際中轉集拼業務正以流程優化為突破點,通過制度與模式創新,顯著提升操作便利性與時效性。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洋山港實現貨櫃吞吐量1405.6萬標箱,同比增長7.5%。其中,國際中轉和集拼箱量269.6萬標箱,同比增長10.6%,佔比19.18%,再創新高。
政策護航
近日,在洋山港口岸的國際中轉集拼中心,一批來自日本橫濱港的小量電機拆箱後不久,再次裝箱,與其他不同來源的貨物一起發往斯洛維尼亞。
「拼箱搭船出海」這樣的新業務模式,源於2023年底國務院印發的《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該方案提出,優化國際中轉集拼平臺運作模式,吸引全球拼箱企業在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內設立拼箱中心,允許開展出口拼箱、國際中轉拆拼箱等多業態同場作業。
隨後,上海發布《上海市落實〈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的實施方案》,提出優化國際中轉集拼平臺運作模式,要吸引全球拼箱企業在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內設立拼箱中心,試點出口拼箱、國際中轉拆拼箱等多業態同場作業,進一步壯大洋山港國際中轉和集拼箱量。實施對由境外啟運、經區內換裝、分拆、集拼,再運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中轉貨物不檢驗,不入境就不檢驗,提升中轉貨物通關便利化水平。
科技賦能
上海港國際中轉集拼業務的飛速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大支撐。2023年,上港拼箱數字平臺及海關中轉集拼智能監管系統正式上線,通過多項技術創新實現了「管得住,放得開」的監管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