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圓通鄭州集運中心,46歲的司機李師傅正在對車輛做發車前的最後檢查。這是圓通「智駕接龍」模式中投入運營的第100臺智能重卡,今天它將執行「鄭州-東莞」的1514公裡幹線運輸任務。
46歲的司機李師傅是首批參與「智駕接龍」模式的駕駛員之一。他回憶,以前這條線路需兩人輪換駕駛,連續奔波 21 小時才能抵達目的地,到家時早已疲憊不堪。如今,他只需單人駕駛約 10 小時,到湖南永安服務區將車輛交接給下一位司機,就能直接返家休息。「全程有智能輔助駕駛,一點都不費勁,跑完還能多休息一天。」
變化背後,是圓通對智能化幹線運輸的持續探索和投入。
圓通運力管理部總監阮紹城介紹,自去年「雙十一」前夕引入首批310輛智能重卡以來,圓通不斷擴大車隊規模,目前已達 700 輛以上,覆蓋全國主要幹線運輸網絡。去年這些車輛主要服務於600至900公裡的中短途線路。今年新增車輛運營半徑延伸至1000至1500公裡,並創新推出「智駕接龍」模式——依託智能重卡的安全與穩定優勢,圓通將部分幹線運輸的組織方式由傳統連續雙人駕駛,調整為科學劃分區段、司機輪替接力的方式,提升了運輸效率和人車調配靈活性。
以李師傅常跑的「鄭州—東莞」線路為例,傳統模式下需要4臺車、8名司機全程雙駕,單程1514公裡左右、耗時超過22小時,車輛與司機全程綁定,勞動強度極高。而在「智駕接龍」模式下,這條線路被科學拆分為「鄭州—湖南永安服務區」和「永安—東莞」兩段,每段裡程約740–850公裡,單人駕駛8–9小時即可完成任務。在永安服務區完成車輛交接後,司機可原地休息24小時左右,進入「做二休一」的良性循環節奏。
這一模式不僅將人力需求從8人壓縮 6人,整體運營成本降低約24%,同時大幅緩解司機疲勞強度。每位司機6天完成一次運輸循環,月均行駛裡程可達1.5萬公裡,在提升運能的同時,也保障了休息質量與安全底線。
目前,圓通已成為快遞物流行業內規模最大、覆蓋區域最廣的「智駕接龍」應用企業。截至目前,該模式覆蓋26條幹線,設立19個接駁驛站,累計行駛數百萬公裡,服務範圍遍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核心經濟區。在最早投運的線路中,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使用裡程佔比接近 90%,不僅節約運輸成本,也顯著提升了長途運輸的安全係數。
對司機而言,這一模式的改變尤為直接。駕駛時間縮短、強度降低、休息時間增加,還能更頻繁地回家陪伴家人。「以前回家就是補覺,現在還能抽空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李師傅說,每月多出來的 4 天假期,讓他第一次完整地陪女兒過了生日,這也是他眼中「智駕接龍」最溫暖的收穫。
智能重卡提供硬體支撐,「智駕接龍」將其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實現了降本增效和司機體驗雙贏的目標。這一模式不僅為圓通在激烈的幹線運輸競爭中贏得優勢,也為破解超長運距運輸的行業難題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新路徑。
圓通計劃在年內將「智駕接龍」拓展至 50 條幹線,持續推動智能裝備與組織創新深度融合,進一步加速智慧物流升級,用科技驅動高質量發展,為行業樹立新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