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上調中國全年經濟增長預期 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快遞搜
標普國際信用評級公司決定維持中國主權信用評級「A+」和展望「穩定」不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2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預期上調0.8個百分點,至4.8%;多家投資銀行上調中國全年經濟增長預期……隨著中國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等部門陸續發布今年上半年經濟、貨物貿易進出口等方面數據,多個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前景給予更為積極的評估。外媒認為,中國經濟表現良好,得益於出口的韌性以及對消費和投資方面的政策支持,多個國際機構紛紛對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中國經濟堅持穩中求進 不久前,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經濟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達到5.3%,比去年全年提高0.3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4%,二季度增長5.2%。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發布會上形容,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是「迎難而上、穩中向好」。 標普國際信用評級公司近日發布報告,決定維持中國主權信用評級「A+」和展望「穩定」不變。中國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很高興看到標普作出維持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和展望穩定的決定,標普報告對中國經濟增長韌性和債務管控成效高度認可,體現了對中國經濟向好前景的信心。該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中國政府積極應對急劇變化的外部環境,打好政策「組合拳」,保障經濟運行穩中有進,主要經濟指標表現好於預期,新質生產力積極發展,民生兜底保障進一步加強,中國經濟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樣大幅調高了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其最近發布的關於世界經濟發展前景的最新報告,將202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預期上調0.8個百分點,至4.8%。報告認為,這一調整反映出,中國2025年上半年經濟活躍度高於先前預期。報告稱,中國經濟增長超出預期的一大原因是出口推動。儘管由於美國濫施關稅,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下降,但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強勁增長。此外,受到中國積極財政措施支持的消費市場也推動了經濟增長。 「聯合國新聞網」認為,在錯綜複雜的全球經濟背景下,中國作為主要經濟體之一,其經濟表現被放到更為突出的位置上。在本輪全球經濟調整中,中國是少數幾個被持續上調增長預期的主要經濟體之一。在全球動蕩中,中國經濟堅持穩中求進。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目前通脹水平依然溫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5年中國的通脹率僅為0.5%,在主要經濟體中最低,這為中國在必要時採取相關措施提供了空間,也讓其具備更大的政策靈活性。 德國「中國平臺」網站、德國之聲電臺網站認為,中國經濟預測之所以被大幅上調,得益於對中國經濟前景更為積極的評估。 中國經濟的穩定表現,推動多家國際金融機構和投資銀行紛紛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導,至少有9家美國或國際銀行上調了對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測。另據彭博社報導,摩根史坦利、高盛和巴克萊等銀行將中國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期上調至接近5%,澳新銀行則預計增速為5.1%。這些機構認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競爭力將支撐其持續增長,中國經濟的韌性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國際認可。 外貿運行保持向上向好勢頭 中國海關總署近日發布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同比增長6.7%,增速比6月加快1.5個百分點,創年內新高。同時,今年前7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7萬億元,同比增長3.5%,增速較上半年加快0.6個百分點。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面對複雜外部環境,外貿運行保持向上向好勢頭。 「中國7月份出口增長超預期。」諸多外媒如此評價中國外貿7月的「成績單」。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論稱,外貿持續增長有助於促進中國經濟增長。今年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5.3%,其中出口是重要推動力。 「中國外貿進出口持續增長,亞非地區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拉美社報導稱,在今年前7個月中,中國對東協、歐盟、非洲、中亞進出口同比分別增長9.4%、3.9%、17.2%、16.3%。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認為,中國7月份出口大幅增長,超出了市場預期,表明中國外貿活動仍具有韌性。彭博社也認為,中國出口韌性十足,表明全球對中國商品需求旺盛,這也繼續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驅動力。中國晶片出口同樣表現亮眼,反映出全球半導體產業走強以及人工智慧發展熱潮的帶動效應。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近日報導,一項調查顯示,受強勁需求帶動,7月的中國服務業活動創一年多以來最快增速。中國商業景氣度進一步回升,說明旅遊業在夏季旅遊旺季表現出了韌性。 《日經亞洲評論》在評論中國當前經濟形勢時也認為,中國經濟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中國政府對經濟增長前景充滿信心。 …… 「韌性」,是許多金融和經濟專家在評價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時常常提及的詞彙。對於中國經濟為什麼展現強大韌性,外國媒體和學者有自己的解讀。 「中國一直在戰略性地實施促進經濟增長的計劃,以進一步拓展其廣闊的經濟格局。」愛沙尼亞新聞網站「OpenTools」認為,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確保長期穩定的增長。中國近期的政策重點是結構性改革,不僅著眼於短期經濟復甦,也強調可持續增長。這種轉變凸顯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而非僅僅追求短期效應。 卡達半島電視臺網站近日發表的一篇由西班牙和澳大利亞高校教授聯合署名的文章認為,中國經濟充滿韌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去十餘年在核心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文章認為,中國現在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鐵網絡,自主製造商用飛機,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和電動汽車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享有先進的醫療技術、智慧型手機技術、微晶片生產和人工智慧等,這是史無前例的;而一些國家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行徑,更加增強了中國提升自主技術能力的動力。 「中國經濟韌性源於中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全面靈活的工業體系和基礎設施、技術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的釋放、結構性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的推進,以及逆周期政策支持的實施。」瑞銀高級經濟學家張寧說。 快遞搜免責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其他媒體,快遞搜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访问:1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