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舟山船長沈華忠獲評「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快遞搜
8月16日晚,當央視《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的鏡頭,對準「浙岱漁11492」船那個皮膚黝黑的船老大時,沈華忠的名字,與「6300隻蟹籠」這個沉甸甸的數字,在億萬觀眾心中烙下了深刻印記。 這個不善言辭的漁民,用最樸素的行動詮釋了「生命至上」的分量。當他的事跡從漁港走向全國,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次見義勇為的壯舉,更是一種深植於海洋文明的精神基因:那些被海浪打磨得溫潤的價值觀,那些在漁網縫隙裡生長的道義準則,恰是平凡崗位上最耀眼的人性光輝。 在長江口漁場的風浪裡,在舟山「航行的支部」的旗幟下,在左鄰右舍的漁貨香氣中,沈華忠用四十年耕海生涯書寫的,不僅是個人的人生答卷,更是一代漁民對「義與利」「生與死」「個體與集體」的時代註解。 斬斷蟹籠見初心—— 從物質捨棄到生命救贖的價值標尺 2024年3月12日上午10時,長江口漁場162海區的陽光被風浪撕碎,沈華忠的目光穿透三四海裡的水霧,鎖定了黑色煙霧——這是海上求救的信號,也是生死抉擇的哨聲。 「斬斷,斬斷!」6300隻蟹籠沉入大海,近40萬元的損失換來了16名落海船員的生機。 這場價值40萬元的捨棄,讓人想起 2021年那個相似的清晨。「浙嵊漁05119」沉沒時,沈華忠同樣斬斷1500隻蟹籠,讓16名船員從浪濤中踏上生路。 兩次救援,32條生命,50萬元損失,三組數字背後,是一個與大海搏擊半生的漁民對「生命重量」的終極註解。 對沈華忠而言,「救人第一、生產第二」是刻入骨髓的本能反應。這種本能,深深植根於舟山漁民「靠海吃海、守望相助」的集體記憶。 在漁船簡陋、通訊不暢的年代,一次海上遇險往往意味著一個家庭的徹底破碎。沈華忠的童年記憶裡,「漁民兄弟」四個字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風浪中彼此託底的生死承諾。 正如他所說:「阿拉漁民在海上看到有人遇險,想也不用想,都會去救。」 這種本能背後,是海洋文明對「共生」的深刻理解。漁民與大海博弈,深知個體的渺小,唯有抱團才能對抗風險。 當沈華忠指揮船員用被子裹住失溫的落水者、端出薑湯時,他延續的不僅是一次具體的救援行動,更是千百年來漁民群體在與自然相處中凝結的生存哲學——對生命的敬畏,對同伴的責任,早已超越了任何物質層面的得失。 海洋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最大差異,在於對「風險共擔」的理解。農民守護的是固定的土地,而漁民面對的是流動的海域,個體的生存必須依賴群體的互助。 沈華忠的兩次「斬斷」,本質上是這種海洋倫理的極致體現:他犧牲的是個人財產,守護的卻是整個漁民群體得以存續的精神契約。 當蟹籠帶著金屬的冷光沉入海底時,一種更珍貴的東西從浪濤中浮出水面——那是比黃金更重的信義,是比漁網更密的情感聯結。 紅帆領航藍海間—— 黨建激活漁民善治的生態密鑰 在「浙岱漁11492」船的船頭,「航行的支部」這幾個字格外醒目。 作為岱山縣「航行的支部」闖海第二支部書記,沈華忠的另一個身份,是將漁民樸素善意轉化為系統治理能力的「掌舵人」。 沈華忠的善舉從未局限於個人行為。他創新的「三招海上學習法」,讓漁民黨員在搖搖晃晃的漁船上也能緊跟黨的步伐;他牽頭的「紅盾」調解項目,一年化解80多起漁區矛盾;他帶領的合作社,年產值達2600萬元,讓「共同富裕」在漁港落地生根。 這裡藏著一個深刻的命題:個體的善意如何轉化為系統性的溫暖? 沈華忠的實踐給出了答案——以黨建為紐帶,將漁民的樸素正義感轉化為組織化的行動力。 當舟山「航行的支部」成為海上流動的堡壘,當黨員帶頭幫辦、調解、奔富成為常態,單個漁民的「義舉」便升級為整個漁區的「向善生態」。 「浙岱漁11492」船船員的話頗具代表性:「有些船上船員流動性很大,但我們相對穩定。」 這種穩定,源於沈華忠用日復一日的行動,構建的信任共同體。他不僅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更在日常點滴中傳遞善意:給鄰裡捎帶新鮮漁貨、為黨員基金主動捐款、幫同行協調借用設備……正是這些「微小的堅持」,讓「好人有好報」從抽象的道德倡導變成可觸摸的現實,讓更多人願意主動加入這個「行善者聯盟」。 更深遠的影響還在於精神層面的凝聚。閘口一村的老人們漸漸發現,這幾年村裡的矛盾少了,互幫互助的暖流多了。 「都是看沈老大他們黨員帶頭,大家跟著學。」這種由點及面的示範效應,印證了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基層黨建的生命力,不在於形式有多花哨,而在於能否精準回應群眾的真實需求,能否把組織優勢切實轉化為治理效能。 在沈華忠的故事裡,黨旗在桅杆上飄揚的意義,就是讓每個漁民都堅信,無論身處驚濤駭浪還是平靜港灣,他們都不是孤獨的航行者。 微光匯聚成星河—— 凡人善舉託舉時代的文明接力 沈華忠的獎牌靜靜陳列在兒子家的客廳裡:「浙江驕傲」的水晶杯折射著溫潤的光,見義勇為道德模範的獎章鐫刻著滾燙的字,如今,「感動中國」的榮譽又將為這份收藏增添厚重一筆。 但這個不善言辭的船老大很少向人炫耀,他覺得「救人是應該的,領獎是額外的。」這種對榮譽的淡然,恰恰是其事跡最動人的註腳——真正的善舉,從來不是為了追逐掌聲,而是源於內心的篤定。 在功利主義容易抬頭的當下,沈華忠的選擇提供了一種價值參照。當6300隻蟹籠沉入海底時,他損失的不僅是金錢,還有可能影響全年收入的捕撈時機。但他從未後悔:「錢沒了可以再賺,人沒了就什麼都沒了。」 這種清醒的認知,戳中了現代社會的一個痛點——我們是否有時過於看重「得」,而忽略了「舍」的價值?沈華忠用行動給出答案:有些東西,比財富更值得守護。 網友們的點讚刷屏,本質上是對這種價值觀的集體認同——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渴望看到「義字為先」的力量。 沈華忠的故事更打破了「英雄敘事」的刻板印象。沈華忠不是超人,他會為損失蟹籠心疼,會在救援後疲憊不堪,會像所有的父親一樣希望給兒子做個好榜樣。 這種「接地氣」的英雄形象,讓人們意識到:偉大從來不是少數人的專利,平凡人在關鍵時刻的堅守,同樣能迸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更深遠的意義還在於對「傳承」的啟示。沈華忠說要把「當好人,做好事」的家風傳下去,這種樸素的願望,其實關乎文明的延續。 當他的兒子在工作中主動幫助同事,當合作社的年輕漁民在海上救助遇險者,這些都是精神基因的代際傳遞,是善意在時光裡的接力。 今年6月,在2025年岱山縣道德模範巡講主題活動中,聽完沈華忠的事跡,東沙鎮宣傳幹事徐婷這樣說道:「我們要用心挖掘、講好身邊的『平民英雄』故事,用榜樣的力量感召人、鼓舞人、帶動人。我們要讓更多人相信,善良是可以傳染的,正義是可以傳遞的。」 這種傳遞的過程,便是文明積澱的過程——每個普通人的微光,匯聚起來就能成為照亮時代的星河。 從長江口漁場的浪濤到央視舞臺的聚光燈,沈華忠的故事像一艘漁船,載著古老的海洋倫理駛入現代社會的港灣。 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漁民「勇立潮頭、守望相助」的精神傳承,看到了基層黨員 「衝鋒在前、為民服務」的責任擔當,更看到了每個平凡人「心懷善意、行有擔當」的可能性。 當《感動中國》的旋律響起,沈華忠黝黑的臉龐映在屏幕上,他背後是無垠的大海,面前是無數被感動的心靈。 這個畫面的隱喻或許是:在人生的海洋裡,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船老大,而決定航向的,從來不是財富的多少,而是內心的羅盤指向何方。 沈華忠的價值,就在於他用四十年的航行證明:無論風浪多大,只要守住心中的「義」,就能駛出最壯闊的人生航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访问:1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