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科技打造中國交通「新標杆」-快遞搜
CR450動車組發布,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正式運營,C919大型客機常態化商業運營。 超過4000公裡公路完成智能化升級改造,電子航道圖發布裡程9950公裡,自動化碼頭建設規模、作業效率、技術水平穩居世界前列。 自動駕駛、智能航運、智慧物流蓬勃發展,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船加快推廣應用。 …… 7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顯示,「十四五」以來,我國交通運輸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高鐵、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中國快遞等「中國名片」更加亮麗。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業態已成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技術支撐。要大力發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動大數據、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十四五」期間,我國交通領域科技創新實力顯著增強,一系列重大交通科技成果湧現,推動中國交通成為全球「金名片」。 闖進高鐵科技「無人區」 「高鐵通車後,從早到晚忙不過來!」正午時分,重慶市黔江區正陽新城美食街人聲鼎沸,經營黔江雞雜店的鄭女士正忙著招呼各地食客。 今年6月底,渝廈高鐵重慶東至黔江段正式開通運營。這條突破多項地質難關,在武陵山脈褶皺中穿針引線的高鐵線路,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成終結了渝東南不通高鐵的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範例就是高鐵,從無到有,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現在已經領跑世界。要總結經驗,繼續努力,爭取在「十四五」期間有更大發展。 「十四五」時期,我國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鐵路網,「八縱八橫」高鐵網建成投產81.5%,高鐵營業裡程達4.8萬公裡,覆蓋全國97%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 不僅覆蓋廣,更要足夠快。 2023年6月末的一天,福廈高鐵湄洲灣跨海大橋上,一列搭載CR450動車組新技術部件的試驗列車以最高時速453公裡飛馳而過,刷新世界紀錄。 作為全球首款試驗運行時速450公裡、商業運營時速400公裡的新一代高速動車組,CR450的成功研發代表著中國高鐵科技創新實力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研發團隊先後攻克永磁牽引、氣動減阻、短距離制動等難題,首次創建時速400公裡動車組技術體系。「這意味著中國鐵路已進入高鐵科技創新『無人區』。」復興號動車組總體技術專家趙紅衛說。未來,這列疾馳在中華大地的全球最快高鐵,將跑出新時代的「中國速度」。 首條設計時速350公裡的跨海高鐵福廈高鐵開通運營;全球最高海拔電氣化鐵路拉林鐵路安全運行;復興號智能動車組集中上線運營……在科技創新的強力支撐下,中國鐵路不斷「上新」,推動人員物資加快流動,激發出經濟社會發展的無限活力。 截至2024年底,全國超1/3的省份實現了市市通高鐵。今年5月1日,鐵路最高單日發送旅客突破2300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十四五」期間,全國鐵路運輸貨物將超過250億噸,比「十三五」預計增加50億噸,中歐中亞班列通達歐亞37個國家300多個城市。 「進入『無人區』,只有藉助自主創新才能實現新突破,持續鞏固擴大我國高鐵技術世界領跑優勢。」趙紅衛相信,科技創新將助中國鐵路書寫新的發展篇章。 重繪「中國路」時空版圖 「深中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後粵港澳大灣區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攻克了多項世界級技術難題,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全體參與者用辛勤付出、堅強毅力,高質量完成了工程任務。這充分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幹出來的,偉大事業都成於實幹!」2024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深中通道建成開通。 如今,駕車穿過這條世界最長最寬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只需要30分鐘。深圳市民陳喬生就由這條通道跨越伶仃洋,從深圳來到了中山。「中午開完會,在中山吃碗粉再回去,來得及!」每周都要往返深中兩地的他,對深中通道帶來的便捷深有感觸。 深中通道開通一周年,總車流量超3155萬車次,日均超8.64萬車次。這項創造十項「世界之最」的超級工程,正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加速高質量融合發展。 距離深中通道4000公裡外的天山腳下,另一項「世界之最」已經誕生。 2024年底,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天山勝利隧道成功貫通,將穿越天山的時間從3小時縮短為20分鐘。 面對建設中遭遇的世界級地質難題,國產全斷面硬巖掘進機「天山號」「勝利號」,以及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首創超大直徑硬巖豎向掘進機「首創號」等一系列國產技術裝備大展身手。 大型交通工程是完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推進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 「十四五」時期,我國工程科技創新實力顯著增強,一系列重大交通工程加快貫通。出疆入藏、沿江沿海沿邊、西部陸海新通道等戰略骨幹通道建設成果顯著。「6軸7廊8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建成率超過90%,連接了全國超過80%的縣級行政區,服務全國90%左右的經濟和人口總量。 「我們堅持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將創新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自主創新,才能領先世界。」站在深中通道入口,該項目總工程師宋神友深有感觸。 為世界貢獻「綠色方案」 7月上旬的一天,海南洋浦港傳來兩聲悠長的汽笛聲,「中遠海運洋浦」輪緩緩靠泊。隨著200噸以城市餐廚垃圾、動物糞便等為原料製成的國產綠色甲醇加註上船,我國首艘國產雙燃料(甲醇+柴油)船舶實現首次綠色甲醇加注,國內航運綠色轉型邁出關鍵一步。 「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交通運輸方式,加強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新能源、智能化、數位化、輕量化交通裝備,鼓勵引導綠色出行,讓交通更加環保、出行更加低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全球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約有四分之一來自交通運輸業。推動全球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中國正藉助科技創新發力。 駕車行駛在濟青高速中線濟濰段,一排排光伏板隨處可見。這條全長161.9公裡的高速公路,是我國首條零碳高速路。 藉助邊坡光伏、智能微電網、新型能源管控平臺等一系列技術創新,整條高速公路實現運營階段的「淨零」排放,年均碳減排量可達6.1萬噸。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超1280萬輛,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全國高速公路服務區累計建成充電樁3.5萬臺,覆蓋率達到98%。液冷超充、5C超充、光儲充一體化等新型充電技術,讓新能源汽車告別「裡程焦慮」,暢享綠色出行。 6月發布的《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的中國實踐》報告顯示,我國已建成33個綠色公路示範工程,53家港口獲得「中國綠色港口」稱號,陸運港口、專業化泊位、岸電覆蓋率基本達到100%。中國創新正為全球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貢獻「綠色方案」。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錨定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戰略目標,全力做好『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加快推進交通運輸一體化融合、安全化提升、智慧化升級、綠色化轉型,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部長劉偉表示。 访问:2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