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服務網CNSS獲悉,據以色列媒體消息,以色列航運大亨兼起亞汽車進口商Rami Ungar已聯手以星航運(ZIM)執行長Eli Glickman及其他公司高管,共同推進一項管理層收購(MBO)計劃。該私有化交易估值約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3億元),對以星股票的報價約為每股20美元。目前,該收購團隊正在向以星董事會正式提交控股要約。
受此消息提振,以星航運股價周一(8月11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開盤後幾分鐘內飆升18%,成交量迅速達到530萬股。然而,美國投行傑富瑞(Jefferies)首席航運分析師Omar Nokta對此交易持謹慎態度。他在報告中指出,交易可能面臨執行難度,投資者或要求更高溢價才願配合。其難點包括需獲得95%股東接受的要約收購門檻,以及潛在的以色列政府審批要求。
以星計劃於8月20日公布本年度第二季度業績。自該企業2021年上市以來,估值長期處於低位,企業價值/EBITDA倍數平均僅約2倍。
由以色列船王Idan Ofer控制的卡農控股(Canon)已於去年12月清倉其2016年購入的以星股票,並獲利19億美元。此後,以星航運一直處於無控股核心的狀態。去年,以星接收了46艘新船,其中28艘為LNG動力船舶。紅海危機導致的航程延長和運價上漲對其形成一定利好,但其當前市值(約18.7億美元)仍遠低於2022年3月的106億美元峰值。
以星資產負債表現金儲備雄厚,目前達34.2億美元。即使在支付2024年最後一筆4.71億美元股息後,現金儲備仍高達29.5億美元(約合每股24.50美元)。然而,傑富瑞指出,其高運營成本結構(約1900美元/TEU,顯著高於同業約1300美元/TEU的水平)導致股價持續低於每股現金價值。
Omar Nokta強調,高額現金儲備雖是抵消高成本風險的關鍵,但若利用債務進行私有化交易,可能加重財務負擔。「儘管貨櫃行業前景不明且以星估值低廉,但鑑於其盈利和派息記錄,投資者要求的溢價可能高於當前報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