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我國涉外仲裁服務提速增效-快遞搜
仲裁是國際通行的商事糾紛解決機制,在服務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自2022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海南開展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試點以來,成效日益凸顯。 北京仲裁委員會秘書長姜麗麗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5年來,北京仲裁委員會受理的案件量總計5萬多件,涉案標的額總計5200多億元。自成立以來,案件當事人涉及的國家和地區累計達72個」。目前,北京仲裁委員會的現任仲裁員共有1179人,其中港澳臺地區和外籍仲裁員佔比約30%。據《2025年國際仲裁調查報告》顯示,北京躋身全球最受歡迎仲裁地第四位,實現歷史性突破。 海量案件是推動我國仲裁快速發展的因素之一。以北京仲裁委員會為例,2024年受理案件數量是14060件。在境外仲裁地受理的案件中,中國企業也佔據了較大比例。姜麗麗說,「國際最受歡迎仲裁地的前四名中有三名來自亞太地區,原因就是這個地區的經濟體量已經發展起來,仲裁服務業必然要跟進。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多,與國際企業發生的經貿聯繫多,仲裁服務的需求自然增多,就把國內的仲裁服務『託』起來了」。 輸入案件爭議金額,選擇仲裁案件類型,點擊計算模塊,屏幕上就出現了立案費、仲裁費預計數額,當事人還可在線選擇仲裁員。在位於上海市虹口區白玉蘭廣場8樓的北外灘國際法律服務港,當事人可享受一站式法律自助服務。服務港已發布臨時仲裁指引,為國內外商事主體提供高效率的糾紛解決方案。作為航運中心城市,上海每年產生大量的海事領域仲裁案件,但當前全世界海事領域90%以上的臨時仲裁案件都是在國外仲裁地受理。推出臨時仲裁服務,既適應企業需求,又增強了我國在該領域的話語權。「臨時仲裁不像機構仲裁那樣有專業助手,那麼誰為仲裁員提供基本的文本翻譯,誰來提供基礎設施服務,這就需要我們提前布局,為臨時仲裁業態的成長壯大做好準備。」虹口區司法局副局長周浩說,他們正在布局與臨時仲裁相配套的設施和人才隊伍。 與信息技術的緊密結合是我國仲裁服務業的顯著特徵。2024年,深圳國際仲裁院實現100%線上立案,電子送達超過16萬次,同比增長63.46%;線上開庭案件4709宗,同比增長41.03%。 在數字經濟等領域,我國已參與國際仲裁規則的制定。例如,關於大宗貨物的電子倉單爭議,在申請仲裁時往往找不到充足的案例參考。而我國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大宗貨物電子倉單,能夠為相關仲裁規則的制定提供鮮活素材。北京仲裁委員會是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的觀察員,深度參與數字經濟相關國際規則的制定。姜麗麗介紹,「我們『自帶乾糧』參與規則制定工作,因為我們有處理相關類型案件的能力,有豐富的經驗積累,有些領域只有中國和美國有充足的樣本,所以特別受歡迎。這些仲裁規則制定後會在全球應用,為全球相關交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衡量仲裁機構公信力的關鍵指標是仲裁員的廣泛代表性。在仲裁員隊伍建設方面,北京、上海、廣東、海南等地都體現出高度的開放性。上海市仲裁機構名冊中,共有898名來自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仲裁員,具有境外留學或工作經歷的仲裁秘書佔比達46%。海南國際仲裁院聘任1357名仲裁員,其中境外仲裁員佔比近三分之一,分布在40個國家和地區。廣州仲裁委在冊仲裁員2152人,覆蓋51個國家和地區,境外仲裁員佔比11.52%。深圳國際仲裁院在冊仲裁員2078名,覆蓋129個國家和地區,境外仲裁員佔比35.12%。廣州、深圳兩家仲裁機構2024年參與審案的境外仲裁員超過700人次。依託具有廣泛國際認受性的仲裁員隊伍,中國仲裁裁決正在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執行。 據了解,司法部將聚焦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深化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持續完善有中國特色、與國際通行規則相融通的仲裁制度規則,提升我國仲裁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可以預見,中國仲裁服務將以更加昂揚穩健的姿態走向世界。(經濟日報記者 劉 亮) 访问:1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