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幾個月的航空貨運前景不明朗,多變的貿易環境令市場發展難以預測。
在市場更新中,貨運代理DSV指出了航空貨運市場面臨的兩個主要挑戰:美國對中國的最低限度豁免的結束,以及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海運運力的增加。
DSV解釋說,由於最低豁免的結束,中國/香港和美國之間的電子商務供應鏈正在從企業對消費者模式轉變為企業對企業對消費者模式,公司現在利用倉儲來儲存庫存,而不是直接發貨給消費者。
這減少了使用航空貨運的需求,因為貨物現在可以通過海洋運輸。
該公司表示:「鑑於美國市場的規模,他的轉變將對多條貿易航線的航空貨運能力產生全球性影響。」
與此同時,由於運輸時間的縮短和成本的降低,遠洋運輸逐漸轉向蘇伊士運河航線,導致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的商品重新回到海上運輸。
另一方面,美國的關稅政策導致採購策略多樣化,企業將目光從中國轉向越南、泰國和印度次大陸等地。
與此同時,人工智慧相關產品以及數據機架、硬碟驅動器和計算機晶片等高價值技術產品的出貨量也出現了激增。
「這些高價值、時效性強的商品主要來自東南亞和臺灣,這加強了這些地區航空貨運需求的增長,」DSV表示。
DSV美國航空和海運總裁Mads Ravn還概述了未來幾個月可能影響航空貨運發展的幾個不同發展。
他表示,美國對幾個主要貿易夥伴實施關稅可能會導致企業探索替代貿易路線或採購策略,而其他企業可能會轉向空運,以繞過瓶頸,滿足緊急交付需求。
他表示:「這些變化可能會推動短期波動,隨著企業適應新的貿易動態,航空貨運量可能會激增。」
不過,他補充稱,關稅對空運需求的影響程度將取決於製造商和零售商的反應。
「隨著企業尋求近岸或海運等節省成本的替代方案,進口成本上升可能會減少整體出貨量。
「或者,由於企業優先考慮速度和靈活性,持續的供應鏈中斷可能會提振航空貨運需求。」
Ravn說,如果需求激增,這可能會給航空貨運能力帶來壓力。
「高科技製藥和汽車等行業可能會增加對航空貨運的依賴,以減輕與關稅有關的延誤,這將進一步加劇本已有限的航空貨運能力,並推高運費和空間競爭。」由於航空貨運能力已經緊張,任何由關稅驅動的需求激增都可能加劇制約。
「相反,如果關稅減緩全球貿易,航空貨運公司可能面臨需求下降,促使機隊利用率和航線規划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