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報導,亞洲貨櫃航運市場可能已提前見頂。
受中美關稅暫緩帶來的提前出貨潮影響,傳統第三季度旺季的運輸需求在第二季度就集中釋放。但市場專家警告,隨著出貨動能減弱和需求前景轉弱,未來幾個月海運市場可能面臨運價急跌壓力,特別是長榮海運、陽明海運全年利潤或驟降超50%。在歐洲,馬士基和赫伯羅特的業績預計也將繼續放緩,反映出全球貨櫃市場正面臨普遍調整。
報導稱,在中美貿易關係緊張背景下,企業為避免未來可能加徵的新關稅,紛紛提前在上半年完成出貨。雖然6月跨太平洋運價飆升,但市場並未出現結構性需求增強的跡象。海事諮詢機構德路裡(Drewry)常務董事Philip Damas表示,運價上漲是短期事件驅動,並非基本面改善所致。他預測,從第三季度開始,貨櫃運量將持續下滑,可能要到2026年第二季度才會出現季節性反彈。
日本船公司也出現類似情況。商船三井(MOL)最新財報不及市場預期,主因是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日本郵船(NYK)則直接下調全年盈利預期,歸咎於匯率波動和外部貿易環境不穩定。相比之下,中遠海運因上半年出口強勁和提前出貨潮,短期內仍有望保持業績增長勢頭。
Damas指出,即便是相對優惠的關稅政策仍可能抑制運價和貨運量。以日本為例,雖然調整後的對美關稅稅率降至15%,但仍高於去年同期水平,這或將導致日本對美貨櫃出口總量縮減。「對中國而言,修訂後的關稅政策將對航運企業造成多大衝擊,目前尚難定論,」Damas分析稱,「但明顯可見的是,中國對非美地區的出口正在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貿易順差創下歷史新高。這主要得益於中國積極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通過加大對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有效對衝了對美出口的潛在風險。
據彭博社行業研究(BI)分析師Loh觀察,在當前的貿易環境下,亞洲區內航線等高增長市場正逐步取代跨太平洋航線的全球戰略地位。數據顯示,自今年3月以來,中國-東協出口量已達中國-美國出口量的兩倍,而後者傳統上一直是貨櫃航運最重要的航線。
Damas注意到,多家航運公司已開始將中國建造的船舶從美國航線調往非美航線,這可能是為了規避美國將於10月起實施的新關稅。德路裡預計,船公司將在下半年採取更積極的運力調控措施,包括增加停航班次、加速拆解老舊船舶等,以應對市場供應過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