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這麼快!海上融治理中心確實名不虛傳。」近日下午,來自舟山的船員戎某手持剛剛籤署的人民調解協議書,感慨萬千,緊鎖多日的眉頭終於得以舒展。而就在當天上午,他仍因船務公司遲遲未兌現工資承諾,陷入無助與焦慮之中。
這位在海上漂泊多年的岱山籍船員,今年4月離船時,其所在的船務公司尚欠13萬餘元工資未予結清。6月13日,公司出具書面承諾,表示將在7月底支付部分款項,其餘部分自8月起分期支付,至10月底前全部結清。然而承諾期已過,截至8月4日,戎某仍未收到任何款項。
走投無路之際,戎某想起了曾多次在網絡上關注過的舟山市普陀區海上融治理中心,當地群眾親切地稱它為化解海上糾紛的「專科醫院」。抱著最後一線希望,他決定前往求助。
中心負責人徐海東在受理戎某的訴求後,迅速啟動聯動機制,依託入駐的海事局力量,聯絡到涉事船務公司。當日下午,中心的金牌調解員俞輝便成功約見了公司的兩名負責人。
在調解現場,俞輝耐心聽取雙方陳述,精準剖析爭議焦點,圍繞工資支付方案主持了一場坦誠、高效的協商。他既向公司負責人明確說明相關法律規定和違約後果,又充分體恤戎某作為勞動者的實際困難。整個調解過程專業有序,現場氛圍也從初時的緊張逐漸趨於理性。
在俞輝的主持下,雙方最終就欠薪支付的具體時間節點和金額達成一致,並當場籤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人民調解協議書。從上午的「一籌莫展」到下午的「握手言和」,困擾戎某數月的13萬元欠薪問題,在海上融治理中心一天之內順利化解。
「我們通過打破部門壁壘,整合海事局等涉海行政單位和行業協會的專業資源,構建起一套創新聯動機制,為快速響應和高效解決涉海糾紛提供了有力支撐。」徐海東表示。中心不僅為戎某這樣的一線海員開闢了便捷、權威、高效的維權通道,也在涉海治理領域成功探索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為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樹立了基層治理的樣板。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