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快遞單上的近三百萬次相逢-快遞搜
在涼山州德昌縣高速路入口不遠處,一座不起眼的60平方米店面每天吞吐著數以千計的包裹。掃描槍的「嘀嗒」聲、傳送帶引擎的轟鳴、核桃筐碰撞的悶響,組合成快遞作業的普通一幕。但在清晨薄霧中,成列等待出發的快遞車背後,是該快遞品牌在涼山州攬件量最大的中樞「心臟」,更是德昌縣域經濟騰飛的無聲見證者 當第一縷陽光刺破雲層,工作人員已開始流水線作業,傳送帶滾滾向前,載著來自深山的草莓、核桃和桑葚,也迎來沿海的智能按摩椅、進口海鮮等,在群山之間架起無形的橋梁。 32歲的趙洪站在分揀線旁,手指划過一箱還帶著露珠的草莓。七年前,他從酒店管理轉行踏入快遞業時未曾想到,自己會在2021年去到德昌成為這座深山驛站的「掌舵者」。這個2014年開業的小站點當年只有三個員工,日收件量僅50單,如今已發展成擁有49人、覆蓋全縣90%區域的物流中樞,年處理包裹量即將突破300萬件,成為涼山州快遞版圖上耀眼的存在。 十年 從三個人守在門口等快遞 到收派件總量衝刺300萬件 2014年初冬,德昌縣快遞網點在寒風中開張,一個負責人,一個倉管員,一個快遞員,日收派件加起來不過幾十單。「永遠記得11月1日開業當天收到的第一個快遞是瑪卡,這是一種當地特產的高原植物。」當時的倉管員馮永春回憶,他們常守在門口翹首等快遞,也有老鄉圍著快遞車好奇張望:「這鐵盒子真能把核桃運出大山?」而站點唯一的電動三輪車,常常載著幾個包裹在盤山公路上孤獨前行。 2021年,趙洪從攀枝花來到德昌和馮永春並肩作戰,但擺在他面前的是堆積到房頂的快遞、流程動線混亂的操作臺和不斷增加的快遞單量。「我們從新選址擴展操作間,規範化流程,啟動智能系統幫助快遞追蹤。」在趙洪的印象裡,草莓季凌晨四點的分揀中心是最壯觀的時刻——傳送帶滿載著紅豔的草莓箱,員工們手上的掃描槍閃爍成一片綠色「星海」。草莓上市季,單日發件量最高衝到8.3萬票(單)。」趙洪說,「去年『雙十一』,單日派件峰值突破6200票(單),是開業初期的百倍之巨。」 從三人起步,到如今包括趙洪在內隊伍已壯大至49名正式員工,下設的3個鄉鎮代理點、4個外包站點、6個村級驛站,像毛細血管般深入群山腹地。在他們腳下,山間的核桃、樹上的葡萄、田野的草莓勾勒出趙洪辦公室牆面上不斷擴大的業務版圖,2024年全網點收派件總量突破270萬件,其中僅草莓季三個月就貢獻了全年35%的吞吐量。「今年預計將全力衝刺突破300萬件大關。」趙洪說。 出山 果商錢袋子鼓了 有快遞員月收入破兩萬元 8月的晨光中,冷鏈車隊在薄霧裡列隊待發,車廂裡上千箱德昌「陽光玫瑰」葡萄貼著「航空標快」標籤,即將跨越兩千公裡抵達上海的商超。 安寧河谷的山水與陽光格外厚待德昌,站在茨達鎮的觀景臺俯瞰,萬畝草莓田在陽光下泛著光澤,間雜著連片的桑園與核桃林。馮嬌在地頭封裝一早剛打落的核桃,手機突然響起提示音:「您有新的訂單,發往哈爾濱。」作為德昌銷量第一的核桃商,她見證了德昌特色農業的發展,果農們從昔日的肩挑背扛,時令水果最多賣到西昌,到如今手機一點快遞上門輻射全國,錢袋子眼見著鼓了起來。 變化在鄉村的每個角落發生,麻慄鎮代理點的小黑板上,彝族姑娘阿依用粉筆記錄著當日戰績:136單草莓,23單核桃。她穿著傳統的百褶裙直播,旺季月入能過萬元,成為她美好生活的起點。 更讓趙洪驚喜的是,曾經閉塞的村莊湧現出二十多個電商團隊,返鄉青年們架起補光燈,在抖音直播間叫賣「來自陽光河谷的甜蜜」。這些年輕面孔讓深山特產插上「翅膀」。「最繁忙的採摘季,有快遞員月收入竟能突破兩萬元。」趙洪說這在小縣城激起了不小的漣漪。 快遞網絡與特色農業如同齒輪精密咬合,德昌目前僅草莓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2000畝,預計全縣種植草莓的全年純收入能達到2.7億元以上。趙洪的電腦裡存著「草莓物流作戰圖」:前端6個駐村攬收點覆蓋所有產區,中程冷鏈車全天候待命,末端航空專線直通全國。新鮮度每提升一分,德昌草莓的口碑就漲一寸。「2024年草莓快遞量達87萬單,新鮮核桃42萬單,桑葚也有12萬單。」 進山 智能按摩椅、咖啡機 消費半徑擴展至全世界 錢袋子鼓起來了,德昌居民們的消費清單也在快遞網點被濃縮呈現。 下午三點,一輛大貨車倒進月臺。員工卸下三米長的—臺智能按摩椅,目的地是三十公裡外的茨達鎮。幾乎同時,貼著「湛江直發」標籤的泡沫箱被搬上傳送帶,冰鮮石斑魚將奔赴彝族老人爾古家的晚餐桌。這些過去無法想像的畫面,今天在德昌快遞站日日上演。說話間趙洪接到顧客電話,詢問能不能運送外地購買的二手汽車。「天南地北的商品在這裡匯集,小鎮上的人們白天上樹打核桃,晚上也會躺在智能按摩椅上享受生活。」趙洪見過太多「奇葩」商品,大到以噸計的精密儀器,小到以克算的蟲卵。 伴隨著村村通等工程的落地,距離不再是消費的藩籬,在茨達鎮代理點,貨架上排列著等待退貨的包裹。「村民現在很熟悉各大平臺的優惠規則。」快遞小哥林成說,熟悉了配送區域與居民,看到貨品就大致能猜出是誰買的。而更深的變革發生在生活方式上,傈僳族大媽收到兒子網購的掃地機器人時,全村人擠進她家院子圍觀;彝族小夥馬海在網上下單收到的咖啡機,正飄散著咖啡的香氣。 「如今消費半徑從縣城的集市擴展到全世界。」趙洪說,智能家電類和生鮮食品增長極快,去年網點在全縣收件量突破70萬件,今年目標是破百萬件。德昌縣商務經濟合作和外事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2025年上半年,德昌縣服務業增加值實現28.24億元,同比增長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1.48億元,同比增長7.5%。 驛站 溫暖的註腳 守護時代最動人的抵達 如今趙洪的生活也被這一張快遞網串聯起來,從為生活奔波的一線小哥成長為站點負責人,趙洪完成了自己20歲時的願望:買房奉養父母,讓妻女安樂。如今他不再擔憂下個月的房租,而是牽掛在攀枝花的女兒學習是否認真。除了自己的經濟收入不斷向好外,趙洪也說起從業以來心裡更深的觸動。 那是更溫暖的註腳、更深厚的聯結,隨著快遞在鄉村脈絡裡延伸。在團隊中,有快遞員繞道十五公裡,給高血壓康復村的老人捎降壓藥。彝族阿婆站在路邊,等待著快遞小哥送來包裹,教會她和城裡的孩子打視頻電話,臨走時塞給他幾個還溫熱的煮熟的洋芋。 涼山腹地夜幕垂落,遠處山路上,新安裝的「快遞驛站」燈箱在黑龍潭鎮亮起,最後兩個未通快遞的鄉鎮即將在10月接入這張大網。 如今這座驛站吞吐的,早已超越包裹本身——它輸送著深山對遠方的嚮往,傳遞著城市對田園的眷戀。當彝家姑娘用直播鏡頭對準草莓田,當癱瘓老人通過網購坐上電動輪椅,當冷鏈車在盤山公路劃出銀色軌跡,深山與大海在快遞單上相逢的剎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便隨車輪無限延伸。 而趙洪和同事們日夜守護的,正是這個時代最動人的抵達。 访问:2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