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是快速連接各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數字橋梁」,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趨勢和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跨境電商藉助網際網路技術,突破地域限制,連接全球消費者與商家,優化消費體驗,提供便捷、多樣化的購物選擇。同時,跨境電商推動貿易數位化轉型,通過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提升交易效率、精準營銷和供應鏈管理,促進國際貿易的高效、透明發展,成為全球貿易增長的新引擎。
對中國而言,跨境電商進口側重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為國內消費者提供全球優質商品,並注重優化消費體驗;跨境電商出口助力中小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且更突出靈活響應海外訂單。
然而,美國取消對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低價值商品的T86免稅清關政策以及800美元以下包裹的免稅待遇,歐盟即將取消150歐元以下進口商品的增值稅免徵門檻,同時對小額包裹收取手續費、徵收增值稅,並實施《通用產品安全法規》(GPSR)等措施,無疑將導致中國跨境電商出口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監管壓力增大。跨境電商應怎樣走好下半場?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跨境電商分會副秘書長鮑大林建議,通過拓展新興市場、優化供應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來降低風險、增強競爭力,將成為下一步企業出海的應對措施。「儘管有的國家對跨境電商人為設限,但並不能改變跨境電商本身的優勢和國際貿易數位化發展大勢,以及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的趨勢。」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洪勇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亦表示,與2024年上半年約10.5%的增長率相比,今年上半年跨境電商增速明顯放緩。亞馬遜、阿里國際零售等平臺的營收增速,從原來的兩位數降至低兩位數或個位數,利潤則成為更加關鍵的衡量指標。在全球電商「紅利期」逐步退潮、外部政策不確定性增強、國際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跨境電商企業應轉向「質優增長」,以提質為核心,更加關注利潤率、產品溢價能力、品牌價值,避免單純追求規模。跨境電商企業要在多元市場渠道拓展、供應鏈優化、數位化管理和合規體系建設上持續投入,才能在「下半場」贏得競爭優勢。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電商所所長杜國臣分析,隨著跨境電商在全球範圍的影響日益擴大,中國電商企業要提升在產品標準、貿易規則、競爭政策等方面的合規水平和合規意識,適應不同市場的要求。另外,要進一步提升跨境電商與產業鏈供應鏈之間的融合水平,從傳統的訂單生產模式向「小單快反」、多品類、小批量轉型,促進傳統外貿企業與跨境電商發展的同頻共振,推動更多適合跨境電商出口的產品和廠商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