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發黴、衣物破洞、化妝品損壞……近期,在一些電商平臺,有買家利用AI技術製作假圖,偽造商品質量問題,向商家騙取「僅退款」,引發大家關注。
利用AI造假騙取退款,既反映出這些人的誠信缺失,更觸碰了法律紅線。這種小聰明,要不得。短期來看,可能引發投機取巧的不良效仿;長遠來看,則不利於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而且,上升到法律層面,利用AI技術偽造商品瑕疵、虛構事實騙取退款,本質上屬於民事欺詐行為。若騙取金額較大,還涉嫌構成詐騙罪,需承擔相應刑事責任。
推動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不僅要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也要維護平臺商家正當利益。電商平臺設定「僅退款」規則,初衷在於優化消費體驗、保護消費者權益,但不應成為一部分投機者用來騙取錢財的工具。近年來,針對電商平臺的類似行為不斷翻新,有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公然售賣相關教程。如此下去,不僅會導致商家蒙受經濟損失,更會阻礙平臺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規範AI技術使用等相關行為,還需要政府、平臺、商家及消費者多方共同發力。今年9月起施行的《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就明確禁止惡意刪除、篡改、偽造、隱匿生成合成內容標識,為合理使用AI生成內容劃定清晰界限。在具體技術層面,平臺、商家可攜手升級防禦技術,開發AI圖片識別工具,搭建異常退款審核機制。
如今,AI技術不斷迭代升級,正加速融入生產生活,賦能千行百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未來,相信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會促進AI技術更好造福大家、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