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收到包裹的速度正變得越來越快,這背後可能有「貨運高鐵」發揮的作用。今年「雙11」期間,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投放1700餘列高鐵動車組、37列確認列車及多趟快運班列,構建起一張覆蓋339個車站的高鐵快運網絡,讓「今日發、次日達」成為日常。
近日,在湖北武漢漢口至廣東廣州間新開行的一趟高鐵快運專列受到關注。它以350公裡時速在運力緊張的京廣線上奔馳,採取「點對點」的直達模式,全程1080公裡,運輸時長僅4.5小時,時效較公路運輸提升80%,讓中部好物與粵港澳大灣區特產之間實現了高效互通。對比兩年前開行的、雲南昆明至四川成都間時速約250公裡的貨運專列,高鐵貨運正在速度與規模上快速迭代。
近年來,快遞的「提速」不斷刷新人們的「時間觀」。從物流企業與公交系統合作疏通「最後一公裡」,到如今快遞「搭上」高鐵,中國交通運輸市場不斷進行深度融合,「中國速度」有了新的體現。
「高鐵送快遞」的興起,源於人們對物流時效性的期待。截至2024年底,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已達9.47億,點點手指、萬物可購的消費時代,倒逼快遞行業持續提速。與此同時,我國高鐵網已覆蓋全國97%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也有快遞企業統計顯示,公鐵聯運可使整體運輸時效提升約10%,成本降低近30%。在物流體系的「大動脈」與「毛細血管」之間,高鐵快運憑藉高效銜接與廣域覆蓋,展現了獨有的優勢。
高鐵快運的常態化運營,不僅是物理速度的提升,更是對傳統鐵路貨運形象的刷新。它賦予了「中國高鐵」這張名片更豐富的內涵——「流動的中國」,不僅是人的流動,更是商品、服務、資金與信息的加速交換。
更快的交通,意味著更緊密的經濟聯結與更活躍的區域循環。對消費者而言,「朝發夕至」已成為觸手可及的日常:昆明的鮮花抵達成都時還帶著芬芳,漢口的蜜桔登上粵港澳的餐桌還掛著鮮葉……生鮮、急件、醫藥、電子產品等高附加值貨物,依託高鐵網絡實現高效流轉。
而對實體經濟而言,順暢的物流更是發展的「經絡」。據統計,當前每創造100元GDP,就需要約14元的物流支出。對電商經營者而言,物流快一天,就意味著現金流能早一天回籠,生意也就多一分活力。
高鐵貨運的規模化並非易事。它既需要對專用動車組進行載重、結構等方面的改造,也要求車站配套裝卸設備、優化作業流程。鐵路部門在運輸組織、安全保障、貨物裝載等環節進行系統論證與反覆試驗,才實現了從傳統模式,向高時效、大運能、全天候與綠色環保的現代物流方式轉型。而正在編制的「十五五」鐵路發展規劃中,也將重點從完善鐵路網絡、提升運輸效能、降低物流成本三個方面來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旅客出行和貨物運輸需求。
當越來越多的包裹「坐」上高鐵,以更早的時間、更完好的狀態走進千家萬戶,「發展」二字也將一次次在個體的體驗中被確認和感知,那是一種更快、更穩、更可信賴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