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激活種業創新引擎,澎湃自貿港發展動能__快遞搜
◎本報記者 王祝華 11月的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南繁育種基地,無人機巡田、地面傳感器實時監測墒情、科研人員手機調度灌溉,「天空地」立體監測體系呵護下的試驗田捷報頻傳:耐鹽鹼水稻「金絲優98香」在5‰鹽水濃度下畝產達327.2公斤,「箐兩優3261」在3‰—5‰鹽水濃度下畝產超400公斤。 育種是海南自貿港重點培育的未來產業之一,南繁則是「育種加速器」。 作為我國種業科技創新的「矽谷」,三亞南繁育種基地依託自貿港政策優勢與創新生態,突破核心技術、加速成果轉化,形成科研、生產、銷售、服務一體化特色產業集群,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作為育種產業核心載體,崖州灣現代種業產業集群入選了海南省首批百億級創建重點產業集群。 「以前育種靠經驗,現在靠數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院長彭軍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南繁智慧基地建設進一步縮短了育種周期。目前,三亞在坡田洋等片區建成5個智慧南繁基地,搭建20個重大科研設施平臺,上萬臺儀器設備實現共享,推動育種全程精準管理。 種質資源是育種創新的保障。三亞已建成國家野生稻、野生棉2個國家級種質資源圃(庫),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超120份,保存熱帶果蔬種質資源超310種。同時,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正加速建設。海關、農業農村等部門聯合審批和檢疫機制日益健全,實現境外引種常態化。2018年至2024年底,椰棗苗、種牛凍精等多批海南首單業務落地,累計引進種質資源700餘批次。 三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南繁人才小院」「水稻烘乾倉儲中心」及人才公寓、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相繼投用,讓科研人員徹底擺脫了過去「又難又繁」的困境。 針對此前「科研分散、轉化不暢」的瓶頸,三亞構建起「國字號科研院所+雙一流高校+龍頭企業」的創新體系。崖州灣科技城設立8個院士工作站、2個院士創新中心,匯聚李家洋、錢前等全職院士,吸引1300餘名高層次人才入駐,組建了27個「博士村長」團隊深耕一線。6年來,入駐南繁的院校聯合培養的400餘名「海南專項」研究生,以及47個「科技小院」紮根田間,推動科研與生產深度融合。 產業集群化發展,讓創新價值充分釋放。記者了解到,崖州灣科技城已引入中種集團、隆平生物等20餘家國家種業陣型企業,落戶國內種子銷售20強中的7家,培育63家種業CRO(合同研發組織)服務主體,形成從種質鑑定到品種交易的全鏈條服務體系。這一全鏈條布局,催生出育種全流程託管的「種業CRO」模式:企業圍繞需求「出題」,院校聚焦技術「解題」,通過揭榜掛帥實現利益共享,覆蓋從基因測序到田間制種的全環節。 中種集團總經理助理、南繁矽谷運營管理中心總經理張曉強說:「海南自貿港聚焦種業產業發展,推動大量研發機構在崖州灣科技城集聚,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企科合作創新土壤。」 三亞以全鏈條創新鍛造南繁種業「核心龍骨」,構建起「基礎保障—創新攻關—產業轉化」完整產業鏈。愈發堅韌的南繁「創新龍骨」,不僅支撐起了南繁種業的高質量發展,更成為海南自貿港培育現代產業的鮮活範例。 访问:3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