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省時又省錢!」這是長三角地區眾多新能源車企的真切感受。在這片以高效著稱的區域,形成了新能源車「4小時產業圈」,一家車廠能在4小時車程範圍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但鮮少有人知道,新能源汽車想要通過海鐵聯運走出國門並沒有想像中容易,最讓人頭疼的便是「陸海」運輸標準的差異。江蘇省港口集團南京港龍潭港區,大批新能源汽車集港等候運輸。在內貿鐵路運輸中,新能源汽車按照普通貨物的標準進行管理;可一旦進入海運環節,它就被劃入了第9類危險貨物的範疇。這意味著,車輛到達港口後,必須重新按照海運危險貨物運輸標準進行二次裝箱。如此一來,裝箱場地的等待時間變長了,貨物在港口的停留周期也隨之延長,一系列額外的成本悄然增加,成為企業出口路上的「攔路虎」。痛點就是改革的靶點。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長三角三省一市聯合出臺了《長三角區域物流提質增效降本行動方案》,滬蘇浙皖聯合試點長三角「新三樣」危險貨物「一單制」「一箱制」運輸模式,共同促進長三角區域物流提質增效降本。試點效果立竿見影。過去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從始發鐵路運輸到港口需要5-6天,而現在只需要2-3天,運輸成本更是直降15%。堵點變通途,物流的「通」為產業的「融」打下了基礎,企業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大部署,正在這片土地上轉化為生動實踐。在上海與合肥雙城布局的企業御微半導體,切身感受到長三角一體化的高效便捷。曾經頗費周折的跨省業務行政壁壘,已被區域協同的政務服務打破,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流動順暢。得益於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基礎設施聯通和政策紅利,產業鏈上下遊協同愈發緊密,御微的運營成本和創新成本顯著降低。這只是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如今,長三角的圈,正在越畫越多、越畫越實。除了「4小時產業圈」,「半小時生活圈」「一小時通勤圈」早已不是概念,而是刻進億萬人的日常。從蘇州坐高鐵到上海上班,半小時就能抵達。「8小時高鐵環遊圈」更讓江南水鄉的溫婉與黃山奇松的挺拔一日可及。長三角佔全國國土面積不足4%,但卻貢獻約四分之一GDP,正用協同打破壁壘,圈出發展新加速度。長三角的實踐印證一個道理:區域發展的真正密碼,在於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讓要素在協同中迸發最大活力。從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到制度規則的「軟聯通」,這片土地還將創造更多可能。(「三裡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