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莫斯科已同意共同開發和商業化俄羅斯北極地區的北冰洋航線。上周,該項協議在中國哈爾濱由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的負責人阿列克謝·利哈喬夫(Alexey Likhachev)和中國交通運輸部部長劉偉(Liu Wei)籤署。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負責北極航運和該國的核破冰船艦隊。此次會議是去年成立的北冰洋航線合作委員會的一部分。俄羅斯將北冰洋航線視為21世紀的關鍵運輸動脈,能夠提供更快速和更高效的亞洲與歐洲之間的交通連接。「今天的決策將進一步推動俄羅斯和中國在北極航線潛力開發上的合作,並使我們能夠將這些合作機會轉化為大型資本項目。我們的合作使我們能夠多樣化全球貿易路線,」利哈喬夫說。 中國一直積極尋求連接亞洲和歐洲的近航航線-新興北極航線。上周,Sealegend船公司的巴拿馬型貨櫃船Istanbul Bridge在僅僅5天內完成了創紀錄的北極航行。從中國寧波-舟山到英國費利克斯託的全程航行時間為20天,而通過蘇伊士運河的類似航程則需要大約40天。 總部位於香港的運營商計劃在夏季航線常規無冰時,建立一條定期的中國-歐洲北極快線服務。新的協議是在俄羅斯和中國在該地區加強合作之後達成的,合作範圍從能源領域的投資到阿拉斯加海岸的聯合海軍巡邏。今年夏天,中國 research vessels,包括幾艘破冰船,進行了數月的航程,穿越了整個北極海洋。當時一位政府發言人表示,關於冰面範圍和海冰移動的科學研究對於優化該地區的商業航運操作至關重要。由於蘇伊士運河路線持續受到胡塞活動的幹擾,北極捷徑被宣傳為可能的替代貿易路線,至少在夏季幾個月份是如此。俄羅斯一直熱衷於歡迎國際運營商進入該路線。但是,自全面烏克蘭戰爭開始以來,這航線交通幾乎停航,即使西方運營商現在也很少使用這條路線。去年,95%的國際北極運輸量從俄羅斯流向中國。今年秋天,一艘沒有冰級的油輪由於季末海冰被困在這條路線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