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津港東疆港區內一派喜人景象——1500平方米晚稻進入集中收割期,一片片金黃的稻田勾勒出港口罕見的豐收圖景,這也成為天津港積極推動生態治理和綠色發展的生動註腳。
10月15日,天津港東疆港區美洲路沿線不遠處的「紅海灘」旁,幾塊金黃色的稻田映入眼帘,這裡也是天津港探索「港口+生態」融合發展的「試驗田」。
「這裡離海邊非常近,也就500米左右,針對土壤特點,我們特別與天津農學院合作,選取了多個耐鹽水稻品種進行種植。」天津港東疆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公共設施部副經理韓利說,「去年試種的耐鹽稻長勢良好,鹽鹼裸露治理成效也不錯。今年我們將種植規模擴大到了3000平方米,早稻、晚稻各1500平方米進行標準化種植,確保生態效益與種植成效雙提升。」
作為京津冀及三北地區的「海上門戶」,近年來,天津港一直積極推動港口的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了海岸帶生態修復三年行動,推動港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天津港集團環保管理部環衛綜合經理石瑞民介紹:「天津港集團推動實施了『153』工程,要將十年內無開發建設計劃的碼頭岸線及後方土地變成生態海岸,謀劃五年發展目標,編制三年工作計劃。晚稻的豐收,不僅是一次農業種植的成功,更是天津港生態修復能力的有力證明。通過種植耐鹽稻,既加快了閒置鹽鹼土地資源利用,又進一步改善了區域生態肌理,讓『工業港口』與『田園風光』和諧共生,為綠色港口增添了獨特的景致。」
對此,韓利表示:「為了破解港區鹽鹼地種植難題,我們團隊創新採用了『科學治理+精準培育』的模式。通過修築調蓄系統實現降鹽控鹽,定向改良土壤提升有機質含量,並同步在種植區周邊配合種植鹼蓬等耐鹽植物,構建起生態緩衝帶,為水稻生長營造了適宜的『微環境』。不僅僅是水稻種植,截至目前,天津港東疆港區治理區域的植被覆蓋率已經達到80%以上,區域土壤鹽鹼含量也隨著生態治理大幅降低。」
如今,天津港東疆港區裸露地已大範圍推廣鹽地鹼蓬和檉柳等耐鹽鹼植物種植,同時,搭配高粱等經濟性作物,構建起了「生態修復+資源利用」的複合模式,既提升了港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探索放大了生態效益,形成了「水綠灘紅、魚躍鳧翔、吊臂林立、車載船裝」的獨特港口生態景觀。
「截至目前,天津港港區範圍內已完成了近1100萬平方米臨岸土地生態治理。明年,我們將繼續對這些土地進行土壤修復、補植補種等維護提升,全力推動生態治理成效持續向好。」石瑞民表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未來,天津港將繼續堅守「模仿自然、人工幹預、創造植物生境」的治理理念,繼續探索生態修復技術創新,用更多實打實的生態成果,為京津冀海岸帶生態保護貢獻「港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