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破局者登場!中國造船傳奇老將任元林再次出手!-快遞搜
破局者登場:任元林再次「出手」 2025年9月30日,一則資本市場的重磅消息在航運與新能源材料兩大圈層同時引爆:揚子江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揚子江金控」,連同其附屬公司,統稱「集團」)欣然宣布,通過其全資子公司江蘇新揚子商貿有限公司(「新揚子商貿」),聯合廈門 TCL 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戰略投資者(統稱「聯合體」),於 2025 年 9 月 30 日籤署《重整投資協議》(「協議」),取得寧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杉杉股份」,股票代碼 600884.SS)23.36%的有效表決權,主導公司的重整工作。 整個重整將分階段推進:首先進行直接股權投資,其次通過與服務信託合作設立合夥企業進行收購,最後通過受託方式行使賣方保留股份的表決權。重整完成後,揚子江金控將受託行使 23.36%的表決權,揚子江金控執行主席兼執行長任元林將成為杉杉股份的實際控制人。 作為初始股權投資的一部分,揚子江金控與部分戰略投資者將以每股人民幣 11.44 元的價格,從杉杉集團有限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寧波朋澤有限公司收購 223,311,200 股杉杉股份,合計佔杉杉股份 9.93%的股權。其中集團出資人民幣 10.22 億元,佔比 40%。該收購價格較 2025 年 9 月 30 日杉杉股份收盤價人民幣 15.90 元折讓 28%。此外,廈門 TCL產業投資有限公司(TCL 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股票代碼:000100.SZ)將收購 43,700,900 股杉杉股份(佔 1.94%股權)。 表面看,這是一次資本運作。但放在當下的宏觀背景中,卻遠不止如此。它既是民營企業破產重整的現實案例,也是中國製造業新舊動能切換中的關鍵一步,更是資本如何在產業劇變中尋找機會的生動註腳。 「民企轉型教科書」的墜落 要理解這場收購的意義,必須先回溯杉杉股份的軌跡。 杉杉股份成立於1992年,最初以西服服裝起家,曾喊出「中國西服第一品牌」的口號。1996年登陸A股,成為中國服裝行業第一股。彼時的鄭永剛,憑藉一句「杉杉西服,不要太瀟灑」,讓品牌家喻戶曉,風頭無兩。 然而鄭永剛並不滿足於西服。他敏銳地押注新能源材料:在外界普遍不解時,大膽切入鋰電池負極材料,最終賭對了方向。此後又以高舉高打的方式,斥資11億美元收購LG化學偏光片業務,一度登頂全球偏光片龍頭。 杉杉股份創始人鄭永剛2021年,杉杉股份業績巔峰,營收突破200億,淨利潤暴漲至33億元,堪稱「民企轉型典範」。然而輝煌背後,早已埋下隱患: 1.偏光片業務受消費電子周期拖累,產能過剩,成為資金黑洞; 2.「短貸長投」模式積累了高槓桿風險,現金流持續緊張; 3.巨額擴張疊加外部環境收縮,企業步入資金危機。 命運的轉折點發生在2023年2月,創始人鄭永剛突發心臟病離世,年僅65歲。沒有遺囑、沒有清晰的傳承安排,企業權力瞬間真空。繼子鄭駒與遺孀周婷的爭奪,將企業徹底拖入內耗泥潭。 從2023年到2024年,杉杉股份市值蒸發超200億,業績首次巨虧,負債高企,被迫進入破產重整。寧波中院的司法拍賣,將鄭駒手中最後的181萬股清空,這位「90後接班人」也因此成為失信被執行人。家族徹底失去了對杉杉的控制權。 這場由「無遺囑」引爆的家族戰爭,成為中國民企傳承危機的又一警示案例。數據顯示,未來十年中國將有300萬家民企進入代際更替,而像杉杉這樣因傳承失序而墜落的案例,很可能並非個例。 揚子江金控的「產業再造」野心 那麼,為什麼是任元林? 任元林的造船事業已經登頂——揚子江船業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民營造船集團,更是全球船舶製造業的頭部玩家。過去二十年,他憑藉穩健的財務和前瞻的戰略判斷,將揚子江打造成中資船企中最具國際化氣質的一極。 但資本的眼光不會停留在單一行業。2025年,任元林掌控的揚子江金控坐擁200億現金儲備,新加坡金融市場卻對「金融公司」估值偏低。任元林很清楚,如果要提升資本市場的認可度,就必須「從虛到實」,尋找一個能代表未來產業方向的落點。 任元林在本次交易中的評論,向外界傳遞出遞出清晰信號:這場收購不僅是一筆資本操作,更是一次關乎揚子江金控戰略轉型的關鍵布局。 任元林表示,此次股權投資是集團在中國經濟逐步復甦背景下,充分發揮雄厚現金儲備,投向優質企業的戰略舉措。這與我們一貫的投資理念高度契合,即支持那些具有堅實業務基礎、成熟市場地位和穩固產業合作關係,但需要新增資本以釋放增長潛力或完成重整的企業,而這正是我們具備豐富經驗的領域。憑藉集團在中國大陸與新加坡的布局,我們將繼續積極把握優質投資機會,強化核心投資組合,致力於有效配置現金儲備,為股東創造可持續的回報。 杉杉股份恰好為揚子江金控提供了一個切入實業的窗口。 從產業邏輯看,杉杉的鋰電負極材料業務處於全球產業鏈核心,中國佔據70%的全球產能,需求在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40%的背景下仍高速增長,而偏光片業務雖陷入周期低谷,但其戰略意義在於突破日韓壟斷,具備長期價值。 從資本邏輯看,杉杉股價在債務危機下跌至低位,本次交易折價28%,為典型的「低位入場」。通過法院重整,聯合體可獲得相對清晰的治理權,不必背負全部歷史包袱。 任元林的算盤很清晰:以金融資本為槓桿撬動產業升級,把揚子江金控塑造成「金融+實業」雙輪驅動的平臺。 在接受《海運圈聚焦》獨家專訪時,他進一步闡釋了這一思路——如果此次收購能夠成功,揚子江金控將在現有海事板塊之外,再添一個重量級的實體產業板塊——杉杉。這不僅意味著公司定位的重大調整,更標誌著其將從金融控股平臺加速邁向實體產業深度轉型。 在任元林看來,這背後還有資本市場的現實考量:新加坡投資者對深耕實體經濟的企業則更加看重。因此,這場收購既是產業邏輯下的主動選擇,也是資本戰略上的必然落子。 多方共贏:資本聯合體的深層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任元林並非獨自出手,而是與TCL產業投資和中國東方資產攜手。 TCL的動機非常清晰:杉杉的偏光片是TCL顯示面板業務的重要供應鏈環節。對於全球第二大電視品牌來說,確保核心材料供應的穩定性至關重要。此次入局,本質上是一次產業鏈縱向整合。 中國東方資產的角色,則凸顯政策意味。作為中央金融企業,東方資產長期承擔不良資產管理與紓困職能。杉杉的債務包袱沉重,東方資產的參與,不僅意味著資金支持,也代表監管層對這一重整項目的認可。 三方聯合,形成了「產業+資本+政策」的組合拳。對於陷入深淵的杉杉來說,這是最後也是唯一的翻盤機會。 當家族逐漸淡出,產業資本接管,杉杉正式進入「後家族時代」。任元林的入局,意味著企業的未來將更多依賴市場化、職業化的治理,而不再受限於家族糾葛。 對航運業而言,這筆收購也有更深的象徵意義。 長期以來,航運與造船企業的資本運作往往局限於本行業:造船企業擴產,航運公司收購船隊。但隨著綠色轉型與能源變革的到來,單一行業的增長空間正在受限。 任元林的跨界,正是航運資本尋找新增長點的縮影。新能源產業鏈與航運有天然的交集:鋰電材料運輸需求龐大,未來可能成為航運市場的新增長極;航運業自身的脫碳轉型,也需要與新能源材料、儲能技術形成協同; 換句話說,任元林並不是「盲目跨界」,而是以航運資本為起點,向能源新基建延伸。這是一種符合產業邏輯的擴張,而非純粹的財務投資。 從杉杉的墜落,到任元林的接手,這是一場關於資本、傳承與產業的多重疊合故事。 對杉杉而言,這是一次浴火重生的機會,但能否走出債務泥潭,還取決於重整能否落地,以及新管理層能否重建市場信心。 對任元林而言,這是一次戰略豪賭:一旦成功,則揚子江金控將在新能源材料賽道站穩腳跟,完成「從金融到實業」的轉型; 對中國民企而言,這是一面鏡子。家族企業的傳承困局、產業資本的介入邏輯、政策與市場的博弈,都在杉杉的劇本中得到濃縮。 黃浦江畔,杉杉大廈依然佇立。但它象徵的,不再是單一企業的輝煌,而是中國民營經濟轉型陣痛的縮影。而在長江邊,任元林的棋局才剛剛展開。 資料來源:海運圈聚焦 访问:4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