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洲際船務重磅收購!開啟「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海事服務」新時代!-快遞搜
9月29日,洲際船務官宣,公司間接全資附屬公司以約4.82億元人民幣收購中集鑫德租賃(深圳)有限公司(簡稱「中集鑫德租賃」)40%股權,並與中國國際海運貨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集集團」)、深圳市融資租賃(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深圳租賃」)達成三方合資合作,共同持有鑫德租賃股權(中集集團40%、深圳租賃20%)。 三方合作 產業與金融的跨界握手 此次股權重組的三方主體——洲際船務、中集集團與深圳租賃,均為各自領域的標杆企業,具備深厚的產業積澱與資源優勢。三者的結合併非偶然,而是各自產業積澱與戰略訴求的自然交匯。 洲際船務,作為「港股船舶管理第一股」,成立十餘年來已成長為國內首家進入《勞氏日報》全球十大船舶管理公司榜單的企業。公司橫跨幹散貨、能源化工運輸與綜合船管服務,構建了一個多元業務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既是運力的提供者,又是船舶資產的管理者,還逐步涉足金融服務與投資管理。 中集集團則是全球物流與能源裝備龍頭企業,業務遍及全球100餘個國家和地區。憑藉在貨櫃、船舶設計製造、能源化工裝備等領域的技術優勢,連續20年保持全球貨櫃市場佔有率第一,為海事產業提供從裝備研發到製造的全流程支撐。 深圳租賃作為國內融資租賃行業領軍企業,主要股東為深圳資本運營集團與中集集團,累計投放資金超千億元。公司堅持產融協同服務實體經濟,以國際化、科技化、專業化、市場化為戰略定位,聚焦國際航運及跨境設備、交通運輸、綠色能源、民生醫療、科技及新質生產力等領域,為實體產業提供專業、高效、創新的金融服務。其專業化金融工具與風險管理能力,是打通航運產業資本循環的重要一環。 三方結合,意味著航運、製造、金融的跨界握手。從邏輯上看,這正是產業鏈從分散走向協同的典型案例。 收購中集鑫德租賃 產業鏈的全生命周期閉環 作為此次合作的核心載體,中集鑫德租賃(前身為中集前海融資租賃(深圳)有限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來,深耕國際船舶、貨櫃等領域,構建「製造-服務-金融」三位一體運營模式,業務覆蓋境內外融資租賃、售後回租、聯合租賃及產業投資,為航運產業鏈提供了重要的資金與資產配置支持。 根據披露,中集鑫德租賃2023年除稅前淨利潤約為3190萬元,除稅後淨利潤約為2261萬元。2024年,淨利潤實現翻倍,除稅前淨利潤和除稅後淨利潤分別達到6815萬元和4570萬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集鑫德租賃的經審計資產淨值約為人民幣12億元。 對於洲際船務而言,這筆收購意味著戰略上的縱深突破,透露出中國航運企業在構建「航運+金融」新生態上的雄心。同時,它與洲際船務半年報所展現的周期對衝和全球化布局形成呼應,勾勒出一家航運公司正在嘗試超越傳統「運力循環」,走向「全鏈條平臺化」的戰略轉型。 從船舶設計到建造,從融資到運營,從管理到退出,航運產業鏈過去一直是碎片化的。造船廠、船東、租賃公司、管理公司各自為戰,信息與利益之間常有斷裂。而洲際船務的邏輯是,要在這個鏈條上形成閉環。 收購完成後,洲際船務依託中集集團世界領先的裝備製造和船舶設計技術,深圳租賃專業高效創新的金融服務體系,三方將協同打造涵蓋船舶設計、建造、融資、管理及運營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海事服務平臺」,有效提升產業鏈協同力和市場競爭力。這種模式的潛臺詞在於,客戶不再需要單點對接不同服務商,而是可以通過一個平臺完成從船舶採購到資金安排、再到長期管理與運營的全套解決方案。 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合規與環保成本不斷抬升的背景下,這種一站式服務的效率與成本優勢,將是航運公司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武器。 周期與對衝 市場的另一層解讀 要理解洲際船務為何在此時出手,還需結合其2025年上半年財報。 在BDI與BCTI均值分別下行三成的大背景下,洲際船務上半年淨利潤2303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但與同行相比,其表現已算亮眼。太平洋航運淨利腰斬,Star Bulk幾乎盈虧持平,而洲際船務依然保持了較好的盈利水平。 支撐公司韌性的核心,是船舶管理業務的爆發式增長。2025年上半年,洲際船務船管收入同比增長72.7%,利潤率升至14.3%。這一塊的穩定性,成為對衝航運周期波動的關鍵。換言之,洲際船務已經用「輕資產業務」去平衡「重資產航運」的不確定性。 而收購中集鑫德租賃,正是這種「對衝思維」的延伸。通過金融工具,公司將在資產運作和資金安排上獲得更大主動權。未來,當市場景氣時,可以放大收益;當周期下行時,可以通過租賃與金融安排平滑風險。這是典型的「跨周期打法」,將顯著提升洲際船務穿越周期的韌性。 與此同時,本次收購也將為洲際船務的綠色化與數位化戰略注入協同效應。近年來,公司已在這兩個方向上持續探索:一方面推動船隊年輕化、加裝節能設備;另一方面自主研發數位化管理系統「Seacon-AI」,並在全球布局服務網絡。這些舉措不僅讓洲際船務在合規與成本曲線上佔得先機,也為未來競爭積累了確定性。 但必須看到,綠色轉型離不開巨額資本投入,而數位化則需要長期研發與場景落地的磨合。在此背景下,金融平臺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通過租賃與多元化金融工具,洲際船務不僅能為自身船隊升級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還能反哺更廣泛的行業客戶。若這一邏輯真正跑通,將形成「產業+金融+綠色」的閉環生態,其戰略價值已遠非一筆股權收購所能概括。 戰略格局 航運與金融的雙向奔赴 如果把視野拉到更高層面,這次收購不僅是洲際船務的一次資本運作,更是中國航運產業與金融「雙向奔赴」的縮影。 隨著世界航運重心加速由西向東轉移,中國船東對配套金融支持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中國租賃公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快速崛起。克拉克森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中國租賃公司船隊及手持訂單已達3,161艘,較年初淨增100艘,規模穩步擴張。 儘管國際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上升、海外融資渠道競爭加劇,但中國租賃公司正通過加大對國內船東,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的支持,展現出強勁的「造血」能力與韌性。上半年,共有68家國內客戶與中國租賃公司開展船舶租賃合作,其中22家為首次合作。這不僅彰顯了中國航運金融生態的厚度不斷增加,也意味著行業確定性正在累積。尤其在國有船東批量新船訂單的推動下,中國式的產融結合已成為全球新造船市場最耀眼的亮點。 在這樣的趨勢中,洲際船務是見證者,也是深度參與者與受益者。本次與中集集團、深圳租賃的合作,更通過整合航運、製造與金融資源,不僅為三方拓展發展空間,也為中國航運與融資租賃行業提供了一條高效、健康、共贏的新路徑,有望成為推動產業升級與國際化布局的典範。 航運向來被視為「典型周期行業」,運價大起大落,船東往往隨波逐流,難以擺脫周期宿命。然而,在海運圈聚焦看來,洲際船務正在嘗試給出另一種答案:周期可以被管理,也可以被穿越。公司通過船管業務為收益打造穩定器,以金融平臺夯實資本支撐,再輔以綠色化與數位化的前瞻布局,正在逐步構建一個具備「抗周期」屬性的結構性平臺。 但航運的周期之海從未風平浪靜。洲際船務能否真正跑通「產業+金融+綠色」的閉環,能否把周期的波動轉化為自身成長的助力,還需要時間和市場來檢驗。可以確定的是,在全球航運格局深度調整的當下,這種敢於突破宿命、主動塑造未來的探索,或許正是下一個階段中國航運企業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關鍵命題。 資料來源:海運圈聚焦 访问:2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