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餘嘉熙 通訊員葛慧君)9月24日,歷經多日連綿陰雨的河南迎來晴天。田野間,玉米籽粒飽滿,花生「白胖子」待出土,果園碩果盈枝。
據河南省氣象局數據,9月以來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達212毫米,較常年偏多2.4倍,22日至23日黃河以南部分地區更是遭遇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降雨雖緩解乾旱助力秋作物灌漿,卻導致局部土壤偏溼、病蟲害風險上升,給部分地區秋糧收穫帶來難題。
難題當前,科技成為破局關鍵。在開封市尉氏縣小陳鄉阮莊村的玉米田裡,縣農業農村局農技員周富強正俯身指導農戶:「連續陰雨易致玉米黴變降質,必須及時清理溝渠排水!」這是河南「送技下鄉」保秋收的生動一幕。
秋播前夕,河南省農業農村部門已印發5條技術指導意見,涵蓋麥播技術、品種布局、病蟲害防控等關鍵領域,推動深耕整地、鎮壓保墒等技術落實到戶,為農戶送上技術「錦囊」。
「點對點」的技術指導,也加速推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紮根田間。開封市尉氏縣臻之源家庭農場負責人盧軍民的550畝玉米,憑藉密植滴灌技術與水肥一體化管理,有望實現增產;新鄉市獲嘉縣照鏡鎮樊莊村種植戶宋齊文的100畝小麥試驗田,納入水肥一體化高效用水示範區後,藉助「中灌雲」智慧平臺,融合作物生長專家庫、灌溉模型庫及氣象數據生成智能方案,畝產較普通地塊增產近200斤;洛陽市洛龍區佃莊鎮西石橋社區,種植戶張國強用無人機開展玉米人工授粉,成功減少產量損失。
從種植模式升級到關鍵環節指導,從高標準農田建設到高科技裝備「入駐」,科技正重塑中原農耕圖景。如今,河南農業已邁入機械化主導新階段,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9%,高出全國近14個百分點,小麥、玉米等糧油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豐收背後,保障堅實有力。為確保秋糧顆粒歸倉,河南全省已備足338億斤倉容、100億元資金,可滿足265億斤收購需求。科技賦能下,中原糧倉的根基正愈發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