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中心(CMLRE)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2025年5月25日,懸掛賴比瑞亞國旗的貨櫃船「地中海航運艾爾莎3」號在喀拉拉邦海岸沉沒,給阿拉伯海東南部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災難。
這艘船當時正從特裡凡得琅的維津傑姆港駛往科欽,在阿拉普扎西南約25公裡處傾覆。幸運的是,所有船員都被印度海岸警衛隊和海軍人員救起。然而,專家警告稱,這艘沉船現在已成為持久的碳氫化合物和重金屬汙染源。
6月2日至6月12日,漁業海洋調查船「薩加爾·桑帕達」號進行了一次科考航行。此次調查涵蓋了科欽和坎亞庫馬裡之間的23個地點,重點是約54米深的沉船附近區域。
研究結果揭示了多環芳烴(PAHs)含量令人擔憂,其中包括萘和菲等物質,這些物質通常與人類活動有關,表明船上的燃油艙發生了洩漏。
此外,在水樣和沉積物中還檢測到了鎳和鉛等微量金屬的濃度升高,這些金屬通常與石油產品相關聯。
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十分嚴重。從受影響水域採集的樣本顯示,魚卵和魚苗出現了腐爛跡象——這表明它們在最脆弱的階段死亡率很高。在海底,敏感的底棲生物在沉船後的幾天內數量急劇減少。如今只有某些耐汙的蠕蟲類生物還大量存在。
此外,浮遊動物樣本表明,石油衍生汙染物在生物體內大量累積——這是食物鏈中潛在有毒物質轉移的一個令人不安的跡象,既影響魚類種群,也影響人類。
較大的海洋生物也出現了令人擔憂的跡象。比如,有人發現一隻褐燕鷗在沉船殘骸上梳理羽毛以求庇護——這種行為在受石油汙染的環境中很常見。這些情況凸顯了各種海洋生物在遭遇此類洩漏事件時是多麼脆弱。
儘管事發區域水流湍急,但事故發生數周后,油汙仍清晰可見——這表明洩漏仍在持續。專家們強調,必須儘快封堵燃油艙,並實施長期監測策略,以保護喀拉拉邦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以及當地的漁業。
這份CMLRE報告對於此次海難引發的有毒物質洩漏事件起到了重要的證實作用——它強調了立即採取行動以減輕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依賴這些水域的漁業社區造成進一步損害的緊迫性。
快遞搜編譯整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